隨著白色封條逐一貼上各個地下室厚重的鐵門,廣受關注的豐臺三環新城地下空間整治試點,也終于在昨日宣告結束。
從最初的“一星期就拿下”,到歷時7個月,三環新城地下空間整治遭遇了眾多阻力,近2000名地下室租戶基本完成搬離。豐臺區綜治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三環新城地下空間整治的順利完成,勢必將對其他地下空間的清退帶來良性效應。
近期,豐臺區將召開全區地下空間整治推進會,在總結三環新城整治經驗的基礎上,將發布未來三年對于地下空間的整治規劃,未來三年豐臺還將整治人防工程476處,涉及10萬租戶。
歷時7月完成地下空間清退
21日下午,三環新城7號樓下的地下室出入口,再不見往日頻繁的人員出入。地下室內靜悄悄,厚重的鐵門上,貼著兩張白色的封條。樓道上,還散落著租住戶搬家后的遺撒物。
作為全市經適房面積較大的小區之一,三環新城小區居住人口密集,外來人口也非常多。2008年,小區開發商在未征求廣大業主意見、未經人防部門批準和房管部門備案的情況下,擅自將小區十余棟樓內的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違法出租,之后經過層層轉包,由17名經營人經營,租給了近2000名租戶。
去年7月18日,豐臺區將三環新城作為地下空間清退整治的先期試點。“開始我們以為,這些地下室存在這么大的安全隱患,又沒有審批手續,屬于非法侵占,應該很快就能完成清退。”姚建國說,最早設想的是一星期拿下,到后來又調整到一個月,“再后來又改到元旦,還不行,后來又變為春節前,最終到現在,歷時7個月,最終才完成了整治工作。”
遭遇經營人激烈阻撓難以執法
為何整治進展如此緩慢?姚建國說,由于利益關系,這些經營人對整治存在抵觸,并激烈阻撓。“三環新城不同于別的地方的地下空間,這里多為家族式經營、老鄉式經營,給整治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
工作組曾多次約談17名經營人,這些經營人要求政府協調開發商賠償其轉讓費、裝修費、辦證費等經濟損失或允許其經營至合同期滿,17名經營人口頭要求的賠償金額為1200萬元左右。
對此,姚建國表示,如果是通過有關部門審批、正常經營的地下空間,政府提前終止合同,給予一些損失補償是應該的,“但三環新城的地下空間經營沒經過任何審批和備案,屬于非法侵占,政府不可能給予經營者損失費”。
勸說經營人不成,工作組開始采取“曲線”推進:向租住戶說明該處地下空間的安全隱患,在地下室門口張貼告知書,收集附近房源信息發放給租住人,以勸說租戶搬離。此舉遭遇了17名經營人的激烈阻撓,“他們不讓我們進入地下室,一看到我們來,就把門關了,如果執法人員要進去,對方就會又打又罵。”姚建國說。這種“苦口婆心”的勸說,讓很多租住戶主動搬離了地下室,“這實際上對經營人也形成了壓力。”姚建國說,勸導為主是整個整治工作中的重點,7個月來,將近百人在三環新城開展勸說工作,“事實證明這是很有效的方式”。
將網格化管理防止反彈
姚建國說,作為豐臺區的試點,三環新城地下空間整治探索出了地下空間整治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他介紹,其實豐臺區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都先后對地下空間進行過整治,但整治完了沒多久又出現反彈。
“從今年開始,整治的同時,要規劃設計地下空間的公益化使用。不能等,不能跟以前一樣,整治完了,慢慢地房子又開始往外租了。”姚建國說,今年豐臺區要在全區推廣社區網格化建設,網格化管理通過把社區劃分為若干個網格,由網格員來管理,將可以對社區事務實現更加精準和動態的管理,“以前沒有把民防工程的管理納入進來,但今年開始,地下空間也要納入網格化管理。”
據了解,豐臺區還將建立地下空間基礎信息數據庫,采集地下空間地理信息編碼和使用情況,將全區地下空間基礎信息納入網格化管理系統,實現地下空間管理的信息化、動態化。
豐臺將發布地下空間整治規劃
記者了解到,三環新城地下空間的情況在全市是非常普遍,由于早期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導致了地下空間的使用亂象。豐臺區民防局副局長郭建中介紹,目前豐臺區很多出租經營的地下空間是早期經過部門審批的,有合同期限,但也有部分沒有任何審批和備案,屬于非法侵占經營。
近期豐臺區將召開地下空間整治推進會,總結三環新城地下空間整治經驗,并發布未來三年對于地下空間的整治規劃。按照該規劃方案,豐臺區未來三年將共整治人防工程476處,其中公用人防工程356處。豐臺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豐臺區的地下空間綜合整治,涉及地下室租戶約10萬人。
姚建國說,對于獲得審批經營、尚在合同期內的地下空間,如果沒有大的安全隱患,可以允許其經營到期,“但擅自使用非法侵占,以及合同到期拒不騰退的地下空間,將是整治工作的重點”。
據介紹,騰退出的地下空間將按照規劃使用,并將用于社區公益化設施建設,如利用人防工程建設便民菜市、自行車存放點、紅十字協會救濟場所等,但將不再允許散租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