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城市內澇:讓“良心”經受住考驗

2012-07-13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10日晚的一場暴雨,讓北京再次上演了“看海”“觀瀑”等情景。而今年入夏以來,南北方普降大雨,各大城市幾乎都出現了道路嚴重積水、生活出行受到影響等情況。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前法國文學家雨果的一句名言,隨著中國的城市內澇,在中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大城市在其外表光鮮的鋼筋水泥之下,一次次暴露出“內心”的脆弱。

    “良心”拷問何時休?

    10日晚,北京突降一場暴雨,短時間內造成市內多處道路積水,交通受到很大影響。

    “車成潛水艇、人變美人魚”,市民南先生表示,傍晚回家車基本就是在水中行駛,行人們大多都在能淹過腳踝的積水中行走。

    據介紹,10日晚這場雨來得又急又猛,刷新了今夏最大雨強紀錄。北京市區內有多處路段積水,其中西三環蓮花橋、玉泉營橋等處積水嚴重,無法通行。

    面對突發的暴雨天氣,上演這樣水漫金山的不止北京一地。2012年入夏以來,南北方多地都普降大雨,上海、廣州、重慶、深圳、大連、武漢等很多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城市內澇,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出行受到了影響。

    新老問題欠下“良心債”

    據了解,造成城市“遇水即澇”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目前城市中的排水設施標準普遍偏低。據了解,目前北京僅有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共區的管線達到5年一遇,即滿足每小時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區普遍為1年一遇,個別區域按照3年一遇的標準建設,也就是說,可以經受每小時36毫米至每小時45毫米的降雨量,頻繁的極端降雨勢必加重城市排水管網的負擔。

    據了解,武漢地下排水系統的管網、箱涵等也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標準建的,隨著城市不斷發展,這種標準已不能適應今天城市發展的需要。

    另一個原因則是城市建設的通病加劇了突發天氣災害的可能性。城市建設中的空間擴張、硬覆蓋加劇、人口膨脹等通病易造成汛期內澇。

    據了解,北京每年汛前排查時都會發現許多排水口被包裝廢紙、煙頭雜物等堵塞,排疏功能基本作廢。汛期來后,像塑料袋、槐花瓣等新雜物又會順著雨流進入到管道,如果不及時清掏,又會形成新的堵塞。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李海燕曾做過調查,北京市約一半的雨水排水管道內沉積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徑的10%至50%,個別管道內沉積物厚度甚至占到管道直徑的65%以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表示,現在北京超80%的路面被混凝土、瀝青等不透水材料覆蓋,城區雨水匯集速度加快,地面下滲能力大幅減弱,河道縮窄行洪斷面減小,進排速度不成比例即會形成大面積滯澇。

    另外,目前國內城市都在大范圍進行基礎建設,施工挖掘的基坑、豎井日益增多,這些破土建設容易破壞原有的排水系統,形成新的積水點,給汛期帶來不小的隱患。

    對癥下藥去“心病”

    王浩說,新中國成立后,受制于資金、技術等因素,基礎市政的建設標準普遍較低,現在應該在規劃中強調這些內容。

    據了解,目前北京城區82座雨水泵站已經全部改造完畢,排水能力得到了提高,對11萬座雨水口進行了清理,對首都機場、萬泉河橋等多處隱患進行了治理。同時,北京還在減少硬覆蓋,例如盡量把停車場、公園等公共綠地設計得比其他區域凹一些,在地面鋪設中盡量使用透水材料等,以便把暴雨蓄積起來,減輕城市排水管網壓力。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史培軍表示,治理城市內澇,還要在城市系統規劃上進行整體考慮。

    專家建議,目前我們國家沒有出臺城市排澇標準,相應的城市規劃必然缺乏參照的依據,應該從國家的臺面上做出相應的引導,協調各建設單位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次序,從改善微觀民生出發,追尋“城市病”多重積弊的真正根源,才能使內澇治理實現質的飛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