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公布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其中鉛蓄電池行業首次被列入名單,整頓幅度相對較大。據悉,自2011年5月開始,鉛蓄電池行業整頓風暴正式拉開序幕,一年多的時間內,國家出臺不少政策法規規范行業發展。業內人士指出,造成鉛污染的罪魁禍首是鉛蓄電池回收體系,國家應該加大對其的整頓力度。也有專家建議,鉛蓄電池的標準化工作也應逐步推進。
首次上榜整頓幅度相對較大
9日,工信部公布2012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第一批),包括煉鐵、煉鋼、焦炭、電石、鐵合金、電解鋁、銅冶煉、鉛冶煉、鋅冶煉、水泥、平板玻璃、造紙、酒精、味精、檸檬酸、制革、印染、化纖、鉛蓄電池等行業。
據記者觀察,除鉛蓄電池行業之外,名單中公示的其他18行業都是此前經過多年整頓的。其中,煉鐵、煉鋼、焦炭等行業淘汰企業的數量目標較2011年已經明顯減少。
尤為令人關注的是首次上榜的鉛蓄電池行業。名單顯示,相比其他18個行業,鉛蓄電池行業整頓幅度相對較大,共有92家企業被列入整頓范圍,其中包含風帆股份、駱駝股份、江蘇雙登集團(倫敦上市)等三家上市公司,占到此次淘汰產能的四成左右。
實際上,自2011年3月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陸續發布了一系列鉛蓄電池行業整頓通知文件,但普遍被指存在較大彈性,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效果低于預期,出現被關閉的產能向外地轉移,白天整頓、晚上生產等現象。
與之相對,工信部此次態度比較強硬。名單要求,有關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力爭在2012年9月底前全部關停列入公告名單內企業的落后產能,確保在2012年底前徹底拆除淘汰,并不得向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轉移。
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張弘博士介紹,國家政策層面對鉛污染重視是從十二五規劃中開始的。規劃中,就有專門針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重金屬如鉛、汞、鎘、鉻等的治理。“其中,80%的鉛是用于鉛蓄電池生產。”在張弘的理解里,國家密集出臺整改措施、對鉛蓄電池行業表示高度關注可以理解的,也符合十二五規劃的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近年來鉛蓄電池行業發展很快,前幾年各地紛紛上馬了許多項目,行業取得不小的發展。但由于這個行業本身具有的外部性,在資源利用和環境污染方面出現問題,行業發展階段也決定了國家必須重視行業的治理問題。
鉛蓄電池整頓風暴遠未結束
此次針對鉛蓄電池如此大規模的整頓,在張弘看來并不意外。他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從去年開始的鉛蓄電池行業整頓風暴,遠未結束。
記者了解到,早在去年5月份,環保部就關閉取締了鉛蓄電池生產企業348家,停產140家,停產整治160家。3個月后,國家環保部公布了全國鉛蓄電池企業名單和整治結果。全國共1930家鉛蓄電池企業中,被關停的占82%。廣東以191家企業位居全國省份第三,其中84%的企業被關停。
而在當時,業界專家就預計,這次大規模鉛蓄電池整頓才剛剛開始,預計國家在后續兩三年內陸續出臺政策、措施。
根據《準入條件》,鉛蓄電池生產企業應采用自動化、機械化、封閉式的生產設備,并按照生產規模配備具有相應處理能力的節能設施和污染治理設施,新建、改擴建、現有和單純極板生產企業應具備相應的生產規模。
另外,《準入條件》對鉛蓄電池的鎘含量和砷含量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同時,生產工藝路線也規定到2012年年底,新建、改擴建的項目禁止采用外化成工藝。
業內普遍對《準入條件》評價較高,認為其較大幅度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實施后競爭能力弱的企業將逐步被淘汰,資源和市場將進一步向大企業聚集。
劉戒驕告訴記者,鉛蓄電池準入門檻的提高,有助于減少不規范小廠的數量,改變先前散亂無序的布局,使之更加集中,也便于污染治理。同時,該措施也有利催生引領行業的大企業和實力雄厚的企業。
回收體系混亂成污染罪魁
2007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血鉛事件”敲響環保警鐘》將鉛污染引入民眾視野,使得人們“談鉛色變”。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內80%用鉛流向的鉛蓄電池行業多為民營企業,其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和技術并不達標,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然而,在去年大規模取締關停整頓鉛蓄電池企業時,就有專家和業界澄清,造成鉛污染的罪魁禍首并不是鉛蓄電池的生產過程。環保組織史密斯基金會認為,世界上最嚴重的10個污染問題,其一就是錯誤拆解鉛電池造成的。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韓作此前發表言論稱,目前鉛蓄電池行業生產環節的污染基本上被控制住了。但由于鉛蓄電池的回收環節基本上處于無序狀態,所以在這一環節中產生的污染比較嚴重。
“生產過程并非一點污染都不產生。”張弘介紹,無論是生產還是回收環節,都會產生污染,只是生產廠家相對達標的數量更多,所以就彰顯了回收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更為嚴重。
張弘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我國當前從事廢舊電池回收的主體多以個體戶和小工廠為主,環保意識、健康意識都不強,工藝不規范、相關設備不達標,是造成鉛污染的罪魁禍首。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于2011年3月向有關部門提交《廢舊鉛蓄電池回收押金制度的建議》,建議稱目前我國尚無一家企業建立全國性的回收網絡,也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建立規范運行的區域性回收網絡。
有人士質疑,雖然國家從去年開始對鉛蓄電池行業進行整頓,但都是從生產廠、產能方面進行入手,而并未從令業界頭疼的回收系統開始抓起。這樣的政策真的能解決被民眾所詬病的鉛污染嗎?
鉛蓄電池
首入淘汰行業
鉛蓄電池被如此詬病,能否采用新型電池能源進行代替?
記者了解到,由于鉛蓄電池憑借技術成熟、成本低廉的特點,在汽車啟動、電動助力車、通信電力備用電源、風電光伏發電儲能等領域仍是主流技術。在目前條件下,暫時沒有任何其他種類電池可以替代。
“鉛蓄電池本身不污染環境,而是鉛蓄電池生產、回收過程當中污染控制沒有做好;不是鉛蓄電池的問題,而是管理的問題,打板子不要打錯。”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曾在公開場合呼吁。
“現在,民眾大多‘談鉛色變’,動輒對整個行業‘喊打’,使得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甚覺冤枉,矯枉過正。”張弘認為,鉛蓄電池產生污染是既成事實,但只要管理得力,產生的污染完全可以實現有效控制。
記者了解到,美國環保總署在2006年發布《空氣鉛含量標準》報告顯示,鉛冶煉、鉛蓄電池生產分別位列鉛污染源第十一、十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工業用、商用和社會用鍋爐及熱處理。
對于令人頭疼的鉛蓄電池回收系統,不少專家也給出了解決辦法,其中,回收工作交由行業骨干企業完成、政府對規范企業給予政策補貼,是業界主流觀點。
國家政策也予以回應。《鉛蓄電池行業準入條件》明確指出,鉛蓄電池生產企業應積極履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利用銷售渠道建立廢舊鉛蓄電池回收系統,或委托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再生鉛企業等相關單位對廢舊鉛蓄電池進行有效回收利用。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廢舊鉛蓄電池的回收需要輔以立法來嚴格約束,并加強廢舊電池回收環節的管理,鉛蓄電池在回收環節出現的污染漏洞是可以彌補的。
劉戒驕補充,除了鉛污染問題,還亟需解決產品標準化的問題。“這樣眾多企業便可以在質量、價格等方面展開公平競爭,而非在尺寸、規格上綁定消費者,這樣也有利于大企業、實力雄厚的企業在該行業脫穎而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壟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