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新華視點:中國股市緣何“反晴雨表”?

2012-09-04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告訴人們:股市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然而,5年來,中國經濟一直領跑世界,GDP增長年均9%以上,上證綜指卻累計下跌了60%以上,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始終墊底。

即使2012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回落至7.8%,經濟增速仍高于歐美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國家。可是今年以來,全球主要股指紛紛上揚,A股依然“熊”居全球。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股市出現“反晴雨表”現象?

經濟增速驕人,股民卻賠錢?

無論是今年以來,還是近1年、2年、3年、5年來,全球主要指數跌幅榜的前三位始終被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和滬深300指數所占據。

隨著上證綜指跌破2100點并創下41個月的新低,A股又一次穩居全球主要股指最后一名。

截至今年8月底,今年以來深證成指跌幅達到7.94%,在全球25個主要指數中跌幅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是上證綜指和滬深300指數,跌幅也超過了6%。

從橫向比較,全球其他主要股指,除了阿根廷MERVAL指數出現了微幅下跌外,包括歐美、日韓以及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大部分國家股票市場,主要指數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其中納斯達克指數漲幅超過了17%,香港恒生指數今年以來漲幅接近6%。

作為歐洲經濟表現最為強勁的國家,德國今年前兩個季度GDP增速只有1.18%和1.63%,而德國DAX指數漲幅接近17%,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排名前列。

相比之下,中國前兩個季度GDP增速分別為8.1%和7.8%,資本市場投資者并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8月17日,滬深兩市有效賬戶數為1.38億戶,持倉A股賬戶數為5631萬戶,而當周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僅有770萬戶。

可見,60%左右的股民選擇了空倉,而真正參與交易的賬戶只占到5%。

“吸金”2萬多億元,股民嚴重“失血”?

權威統計顯示,在過去5年中,上市公司在A股市場進行首發、增發,累計融資規模超過2萬億元。

從2008年1月到2012年5月,A股市場首發募集資金總額達1.12萬億元。不僅如此,近5年來,上市公司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配股進行再融資的規模達1.06萬億元,與首發募資規模相差無幾。

A股融資規模不斷攀升,2009年接近3900億元,2010年達到8900億元。近兩年來,融資規模雖有所下降,但2011年仍保持在5000億元以上。

2011年,共有277家公司首發上市,實際募得資金2825億元,比預計募集資金總額多出了逾700億,此外,還有大量通過增發獲得的資金。

“圈錢”增多,甚至出現了巨額超募,然而,不少資金并沒有用于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而是用于所謂的“投資理財”,很難給股民帶來應有的回報。

對于一些上市公司來說,巨額的超募資金,顯然超出了項目本身的資金需求,成了資金的“堰塞湖”。于是,買房、買地、買理財產品,成為某些上市公司超募資金后的集體選擇。

如此不務正業,投資者如何分享他們的發展成果?抑或只能分擔上市公司的集體風險?

高增長的收益,流到哪里去了?

經濟高速增長,企業加速融資,投資者卻難以獲得相應回報。在某種意義上,A股成了“圈錢”樂土,而中小板、創業板也屢屢被戴上“造富板”標簽。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負責人徐剛認為,中國股市的一個突出矛盾是IPO公司上市后的利益套現問題。目前A股的主流投資者熱衷于一級市場,公司上市后套現走人,并不看重公司的后續投資價值,因而對于A股形成了持續的“空頭”,二級市場承接力再強也擋不住。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兩市共計有796家上市公司發生了關鍵持股人的股權變動,兩市凈減持金額達到了320多億元。這其中多數都是公司高管和大股東。

而諸多通過股市融資“造富”的案例,更是給“圈錢”游戲帶來了無窮的想象,激勵著一些業內人士不擇手段地“禍害”資本市場。

包裝上市、造假上市屢屢發生。號稱“茶油第一股”的新大地公司,在IPO前夜涉嫌虛增利潤、關聯交易、虛假交易等而被終止上市。而此前綠大地的造假行為更是明目張膽,2004年至2007年,該公司便通過偽造合同、發票、工商登記資料等手段,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及主營業務收入。

正是由于這些造假行為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上市公司股價從一開始就是虛高的。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表示,內地股市不斷下跌,但是如果從估值角度來衡量,剔除銀行股、石油、煤炭等股票,A股股票估值的中位數仍然有30倍之高,也就是說,這些股票大約一半的市盈率仍是虛高的,不僅高于國際市場的估值水平,也要高于內地公司在香港市場的估值水平。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