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在中關村論壇的會場上,先后登臺演講的摩托羅拉和高通兩大高科技公司負責人開著玩笑說,多年來,他們飛遍全球都很難碰面,但近兩年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多,不是在美國,而是在中國、在北京,吸引他們來到這里的是一種孕育新興技術革命的朝氣和撲面而來的創業激情。
中關村始終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潮流引領者。上世紀80年代,一批大院大所里的技術人員“下海”辦IT企業;1999年前后,海外留學人員大量回國,借助互聯網浪潮創辦一批快速成長的互聯網公司。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關村更是成為中外風險投資家眼中耀眼的“中國名片”。
根據北京市工商局信息中心統計的數據,2009年和2010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創辦科技企業分別為3265家和3614家,2011年突破4000家。在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這些主要集中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新生力量呈現出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等特點,創新創業效率明顯提升。
中關村管委會創業處處長楊彥茹說,支撐這些創業大軍高效創業的,是中關村近年來日趨完善的創業服務體系,包括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新興服務機構等上百家單位。其中以創新工場、車庫咖啡、聯想之星、36氪、創業家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創業服務機構根據市場需求,專為初創企業和早期項目提供專業服務,實現了服務空間由物理向物理與虛擬并存、贏利模式從房租收取為主向提供特色增值服務的轉變,釋放出巨大活力。
2009年9月,曾在谷歌公司擔任高管的李開復在中關村核心區創立“創新工場”,專門定位于早期項目投資,按照“投資+全方位創業服務”的模式運行。創新工場創始人之一王肇輝說:創立不到3年,我們已經搬了三次家,因為創業團隊蜂擁而至,盡管空間一擴再擴,但很快就不夠用了。我們一度是整個寫字樓里唯一冬天不用空調的公司,因為“人體加電腦的熱量足夠供暖了”。
已經成功從創新工場創業畢業的安全寶公司CEO馬杰認為,盡管我們這些創業者都有一定的從業經驗,但誰也沒有創業的經歷,加上科技型創業風險極高,因此服務難度很大。而創新工場的服務涉及商業、技術、市場、人力、法律、培訓等,不僅全面而且高效及時,能真正幫助創業者排除外界干擾、專心做好主業,為公司打下快速成長的基礎。
截至2011年底,創新工場已經審閱了超過4500個創業項目,投資孵化了48個項目和公司,企業價值超過30億元人民幣,其中18家公司已順利進入A輪融資,分別獲得知名風險投資千萬美元級融資。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說,從最初的科研人員“下海”單打獨斗,到本世紀初一批海歸借助風投勇闖商海,目前中關村的創新創業已經進入到由新興服務業全過程支撐的新階段,這一方面有中國經濟強勁發展帶來的外部需求引力,同時也有體制機制創新形成的內在推力。
2009年中央批復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新一輪的體制機制創新在中關村展開,實施股權激勵等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積極整合行政資源,和市場動力作用在一起,發酵形成一個有利環境,刺激圍繞小企業和創業者提供服務的市場化機構快速發展。
目前,中關村示范區已有數百家科研機構參與股權激勵改革試點。中科院作為首個啟動股權激勵工作的中央在京單位,率先動員部署,已有幾十家下屬機構申報試點工作方案,其中中科院大氣所、地理所、物理所、微電子所等已成為重大專項資金試點單位;化學所等8家單位共計11個項目成為中科院推薦首批股權激勵試點單位。
作為中國創新創業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中關村科技金融優勢巨大。“十一五”以來,中關村地區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中關村上市公司群體加速壯大,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00多家。
現在,中關村正著力打造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到2015年,中關村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將達到300家左右,在全球資本市場崛起“中關村板塊”,讓創新創業的“中國名片”更有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