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你壓力大嗎?——社會群體性“高壓鍋”現象調查

2012-12-26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職場過勞,學業負累,家庭重擔,情緒郁悶……過去的一年,這些是否是你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真實感受?“壓力山大”是否成了你掛在嘴邊的無奈調侃?

    當“你幸福嗎”成了2012年最熱門的追問時,背后折射出的是社會群體性的焦慮和壓力。我們的壓力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從哪兒尋找“減壓閥”?

    “壓力山大”面面觀

    “沒壓力的人是幸福的,有壓力的人各有各的壓力。”這是在網上流行的一句調侃。雖然并非人人身處“高壓鍋”,但當記者帶著“你壓力大嗎?”的提問隨機采訪了職場白領、公務員、淘寶店主、農民工和小學生等群體時,答案絕大多數都是肯定的。

    ——“加班壓力大,不加班壓力更大。”38歲的史正陽是上海一家傳播公司的客戶總監,作為“白領”中的“金領”,他的工作節奏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通常一天接洽六七個客戶,在十個會議中趕場,遇到趕項目時,經常加班到下半夜。

    “公司審視你,團隊仰望你,我停不下來。”史正陽坦言,職場的競爭和往上走的追求讓他神經始終保持高度緊張,而沒完沒了的加班也讓身體超負荷運轉。

    ——“三十而立,我不能讓別人落得太遠!”在某省會城市開發區工作的“70后”公務員小陸對記者說。“同學聚會大家談的位子、房子、票子,一衡量差距就出來了。”

    小陸說,他現在是“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模式,星期六保證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證。“孩子快兩歲時就送到幼兒園去了,是那種周一送去周末接回來的寄宿制。孩子有次對我說,‘爸爸,你能每天接我嗎?’我聽了心像針扎似的!”

    ——“我幾乎沒睡過踏實覺,每天都在做夢,每個夢都和店有關。”28歲的網店店主張寧開著一家銷售母嬰用品的網店,每天睡覺都守著電腦,音量調到最低,一有買家招呼馬上起身應答。

    張寧說,開網店前她在一家公司做銷售,本是想辭職回家照顧孩子,可現在事與愿違。“網店就像我的另一個孩子,總想著把它拉扯得更好。前陣子接買家的電話太多,說到腮幫子疼,下頜骨頭發炎。”

    ——“掙更多錢,弟弟才有上大學的費用,我才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20歲的安徽女孩小葉是上海一家代工“蘋果”手機生產線的作業員,白手套在流水線上來回翻飛,一小時里至少要為140部手機裝上細小的薄片,每天工作十個半小時,超過8小時外的兩個半小時計作加班,工資是平時的1.5倍。“我今年已經給弟弟寄去1.5萬元了,還想再掙些錢以后在城里開個店。”

    ——“一周五天上課,一天特長培訓,剩下一天復習所學內容。”10歲的小瀟今年四年級,“家長老拿我跟院子里的小朋友比,希望我什么都能超過別人,我覺得很累。”

 重壓下的“負能量”

    從懵懂的小學生到職場“金領”,適度的壓力能夠催人奮進,持續重壓卻會給個人、家庭、企業和整個社會都帶來了“負能量”。

    一項“2012年關愛職場白領、關注白領健康調查”顯示,2/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處于亞健康狀態,危害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工作壓力居首。

    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院協會和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等的調查顯示,過大的壓力導致“未老先衰”“過勞肥”“過勞死”等情況,許多“職業病”成為“常見病”。不少職場人戲稱“薪水沒漲,腰圍漲了;職位沒高,血壓高了;業績不突出,腰椎間盤突出”。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介紹說,2011年中國有近百萬新增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心梗等傳統“中老年疾病”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上升。患者大多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和競爭的壓力下,吸煙酗酒,生活、飲食不規律,身體時常處于疲勞狀態。

    身累的同時還有心累。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說,“2011中國企業員工健康行”的調查結果顯示,78.9%的企業員工有過“煩躁”情緒,59.4%的人感受過“焦慮”,38.6%的人覺得“抑郁”,也有6.2%的人出現過情緒失控的狀態。產生這些壓力的來源多與工作有關,“工作負荷太大”、擔心“事業發展”是主要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李迎生說,當人們普遍處于亞健康狀態時,這就意味著社會不健康了。我國目前社會結構快速轉型,導致生態環境、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社會關系等都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失調”,并對個體產生了不同種度的影響,通過壓力、焦慮、挫折等表達出來的各種負面情緒加劇。

    “壓力過大,社會失調,究其根源還在于以人為本理念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人的發展和權利沒得到重視。”李迎生說,“如果全社會都片面追求高增長,長期下去是不可持續的,社會可能陷入長期的停滯不前狀態。”

    “減壓閥”在哪里?

    “對于中國社會人群普遍存在的‘壓力山大’現象,既不能輕視,也不可過度解讀。”李迎生認為,在現代化進程中,緩解國人壓力和緩釋社會焦慮情緒只能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去解決。

    減壓首先要從個體做起。一項調查顯示,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近46.9%的人都會自己消化或干脆不當回事,真正會求助心理醫生的只有3.7%。不少專家認為,每個人都要學會正確排解和釋放壓力,一旦遇到心理壓力過大或情緒困擾,應該積極尋求就醫渠道解決。毛群安說,現代都市人有著各種減壓方式,比如運動、娛樂或者到一些減壓發泄場所釋放負面情緒,但如果長期精神緊張,心情太壓抑,應該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只有依靠科學療法,才能真正減壓。

    減壓還需要扭轉目前企事業單位忽視員工心理健康的通病,多給員工正能量。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會長韓小紅博士認為,企業員工工作效率、工作熱情的提高所創造的價值遠遠高于有形資產。當前,中國企業家對自身和員工健康的忽視,已成為經濟實體“木桶”的短板。面對日益全球化的跨國激烈競爭,中國企業不能輸在最大的資本——“人”的管理上,健康福利機制的建立急需和國際接軌。在做好日常健康促進和管理的同時,加強“心理體檢”和對高危群體的健康干預,營造有利于人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氛圍。

    此外,政府相關部門行動起來擰動公共服務的“減壓閥”也勢在必行。日前北京市心理衛生志愿服務總隊在北京回龍觀醫院成立,這是北京市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開展心理衛生志愿管理與能力建設的新嘗試。

    “心理衛生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大多數發達國家提供心理衛生保健的重要組織部分。”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指出,在社會快速轉型期,人們經受著較大的心理沖擊和壓力。通過政府購買心理衛生志愿服務,既可以需求補傳統公共衛生服務的短板,也容易被社會大眾接受。

    不少職場人士和相關專家還談到,緩解群體性壓力還離不開政府完善相關保障福利制度,整個社會淡化功利評價標準,鼓勵寬容人的多元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中國式焦慮”。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