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氣溶膠如何作用霾的形成?

2014-01-04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根據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課題組的研究,北京地區PM2.5的6個重要來源中,二次無機氣溶膠貢獻最大達到26%。二次無機氣溶膠到底為何物,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北京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于建華接受采訪時說,二次無機氣溶膠,包括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等無機粒子。例如,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經化學反應可轉化為硝酸鹽。作為二次無機氣溶膠的硝酸鹽,實現了由氣態尾氣到顆粒物的轉變,成為PM2.5的組成物質。

  “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不是顆粒物,但經過二次反應可以形成構成PM2.5的二次無機氣溶膠。”于建華說,“所以,在提到產生的PM2.5的汽車尾氣時,應該有來源上的劃分,既包括由尾氣排放直接生成的一次顆粒物,也包括經化學反應的間接二次顆粒物。”

  除了機動車尾氣中含有氮氧化物,燃煤也會產生氮氧化物,并且同樣會經化學反應生成二次無機氣溶膠。根據北京市環科院關于北京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數據,在所有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中,機動車排放所占的比重分別高達42%和32%。

  氣溶膠污染與霧霾有何關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小曳稱,異常的靜穩天氣和人為排放貢獻的居高氣溶膠濃度,共同造成我國中東部大范圍、持續性霧霾。

  張小曳指出,過去人類活動較弱時,氣溶膠粒子主要源于自然過程;而今,大量人為氣溶膠粒子活化成云霧凝結核,“貢獻著”霧霾的生成。

  據他介紹,對我國能見度與氣溶膠關系的分析發現,近二三十年中東部區域霾問題日益嚴重,主要是由人為排放的大氣氣溶膠顯著增加所致。

  以北京為例,PM2.5中大多是直徑小于1微米的粒子(也稱PM1)。基于排放源清單分析,機動車貢獻了23%,來自工業燃煤和生活燃煤的排放各貢獻約18%和14%,居民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動約占19%,構成北京氣溶膠污染的最重要來源。

  張小曳說,一旦出現氣溶膠污染,形成霧霾,則更多的太陽輻射被反散射回空間,到達地面的輻射減少,致溫度降低、大氣層結穩定度增加,使得每日正常排放和二次轉化的氣溶膠粒子進一步在近地層大氣中集聚、凝結,并形成更多的云霧滴,造成能見度進一步降低。

  自然形成的較少云霧滴會在幾小時內散去,但人為排放產生的過多云霧滴,會殘留到次日的回合,累積成惡性循環,連續數天霧霾污染維持與加劇,直至風雨等天氣過程清除。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