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孩子過度好強?父母如何幫子女遠離爭‘第一“的困擾

2013-12-06  來源:中國婦女報
[字體: ]

“不論是跳舞、游戲,還是考試,我女兒都要爭第一,甚至每天上學都要第一個到班上……”近日,福州的劉女士致電媒體稱,7歲的女兒佳佳處處爭強好勝,成績稍有不足,就大哭大鬧。

    據劉女士介紹,佳佳自小就很獨立,一歲多開始自己吃飯、穿襪子。上幼兒園時,會自己要求當小主持人,主動要家人帶她去學英語。劉女士覺得這是孩子上進的表現,是好事?墒侨ツ昙鸭焉狭诵W一年級后,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劉女士開始擔心了。

    “每天很早起床,一定要第一個到學校,第一個到班里,就算校門沒開,她也要第一個到校門口”。有時佳佳發現起床晚了,就會在家里哭鬧,責怪媽媽“都怪你,讓我這么晚”。

    佳佳對自己學習語文、數學的要求是無論大小測驗、練習,都要滿分;體育課上的跑步、跳繩等等,也要拿冠軍。如果沒有達到自己定下的目標,她就會沉著臉,好長時間不開心。她還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成績”。成績好就畫上笑臉,不然就畫哭臉。劉女士說,她有時在家里和女兒一起比賽吃飯、整理衣物,佳佳連在一些小游戲上也輸不得。對于佳佳的表現,劉女士很困惑,孩子這么小,卻這么好勝,會不會有問題?

    現實生活中,想得“第一”的孩子大有人在。北京女孩葳葳今年9歲,上小學三年級,她在學校的各科成績在班上都是最好的;她第一個當選班級之星、第一個當選區級三好生……一時間,葳葳成了學校里的明星人物。在大家的贊許聲中,葳葳沒有驕傲反而更加努力,因為她要保住自己的“第一”。漸漸地,葳葳只想得第一。她會因為自己成績是第二名而傷心落淚,會因為99.5分耿耿于懷。有一次,葳葳參加了運動會,在個人比賽項目上沒有拿到名次;氐郊依,葳葳傷心的程度,不亞于高考落榜生。

 

 評述

 面對孩子過分的上進心,家長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客觀地評價自己,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正所謂“寸有所長 尺有所短”。比如有的孩子畫畫漂亮,有的彈鋼琴好聽,有的轉呼啦圈特別棒,如果三個孩子比一比這三項誰最好,哪個人都不可能得三次第一,最好的辦法是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讓周圍的小朋友成為一面鏡子,孩子就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比較公正地評價自己。在這里,父母要準確地評價自己的孩子,避免隨意拔高,給孩子造成錯覺,看不到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距。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借助游戲活動,慢慢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幫助孩子在親身體驗中建立正確的“成敗觀”。比如:傳統的“石頭、剪刀、布”游戲,下棋,跑步,拍球等等,規則簡單,孩子也喜歡玩。和孩子玩游戲時,家長不動聲色地輸給他,先是假裝不高興,隨即表示:“這回我輸了,但只要我動腦筋、想辦法,下回一定能贏你。”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玩游戲就會有輸有贏,輸并不可怕,關鍵是有沒有繼續努力和反敗為勝的勇氣。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和小朋友相處過程中,交更多的好朋友,比事事得第一更快樂。對于那些因自己偶爾沒能表現得出類拔萃而對同伴不友好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妨教給他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體會一下沒能得第一的小伙伴的感受。告訴孩子,由于他采取了不合適的手段,或強詞奪理在表面上占了上風,致使同伴心里很不舒服,以后有可能不跟他好了;如果他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更多的小朋友,會有更多的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那將是非常令人難過的。爸爸媽媽向孩子灌輸這樣一種意識,即努力比獲得第一名更重要。我們沒必要和別人爭第一,而是和自己的過去比,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值得祝賀。

    面對孩子的拔尖,父母要做到的是心態平和,摒棄虛榮心,把“第一”和“最好”看得淡一些。與其關注孩子是否拔了頭籌,不如時刻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只要他盡力了,不管結果怎樣都應該給他由衷的贊美和鼓勵。同時,具體地幫助孩子提高這方面的能力,讓他看到自己的潛力,這才是真正的良方。

    幫子女遠離爭“第一”的困擾

    孩子太要強,好還是不好?一些家長為此很是糾結。應該說,孩子爭強好勝在一定的范圍內是好事,但要有個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歲左右已經萌發了自我意識,并自發地有了競爭意識,其中有些孩子好勝心極強,凡事都喜歡與人一爭高下,他們不斷地跟別人比較:是第一名還是最后一名,是快還是慢,是贏還是輸。他們不斷更改“參照系數”和評判標準,不斷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幾乎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每個游戲,都成了他們一拼高下的比賽,贏者興高采烈,輸者淚水漣漣,比賽結果被真切地寫在了他們的小臉上。

    有“第一”情結的孩子想法很單純,就是向他人證實自己“很能干”。這些孩子通常自尊心極強,內心又相當脆弱和敏感,喜歡聽好話、樂于拔尖,而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心里會非常難過,覺得自己實在沒用且很無助。

    孩子喜歡拔尖,原因之一是家長的溺愛。不少孩子在家里被視為掌上明珠,家人太多的夸獎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是最棒的”。長此以往,孩子在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我是天下最好的,別人不能比我強。當同伴或家人在游戲中有一兩次超過了他,他的第一反應是難以接受,表現為耍賴或強詞奪理。

    有些孩子對輸贏原本并不怎么在意,但父母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強化了這一概念。父母的以成敗、以結果論英雄,會使孩子誤以為只有“第一名才是最好、最棒的表現”。如果孩子的能力較強,在小朋友中常常領先,他有可能因此變得驕傲、自滿、看不起別人,而在某些事情上一旦自己有些失誤,被他人拔了頭籌,心里就會很不舒服、表現出“輸不起”,并缺乏應變能力。

    爭強好勝的性格如同一把雙刃劍,兼容有利和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它能促使孩子積極進取,力爭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缺點是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害怕失敗,缺乏寬容的胸懷,滋生煩躁、嫉妒或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它還有可能引發孩子的虛榮情緒,比如他們會這樣為自己打氣:“雖然我跑步不如他快,但我有比他更漂亮的跑鞋”;“雖然我畫畫不如他好,但我有72色水彩筆,顏色多得誰也比不上。”能力不夠,物質來湊。孩子比大人更本能地熱衷于此,但一旦以物質代替能力來為自己的競爭加分,只會引發其他小朋友的反感,最終導致孩子缺少朋友和玩伴。這種“你想跟人比,沒有人接你的茬”的打擊,比失敗本身沉重得多。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