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無障礙設施是殘障人士融入社會不可或缺的幫助。近年來,北京的無障礙設施日益普及,但不少細節仍需完善。記者昨天走訪多個地鐵站和部分路段發現,有不少無障礙電梯仍處于關閉狀態,個別換乘通道甚至根本沒有無障礙設施,路面盲道被障礙物阻攔現象依舊十分普遍。專家表示,無障礙設施要鋪設,但市民的相關意識也要提升。
地點:黃平路
400米盲道13個電線桿
昨天上午,記者乘坐地鐵8號線到育新站下車,從B口出來后,沿著黃平路東側的盲道向北行走。整個途中遭遇重重障礙,先是被地鐵口盲道上的十幾輛自行車攔住了去路,隨后在向北走的過程中,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個電線桿擋在盲道上,或是一個大井蓋直接切斷盲道。記者稍作統計,在約400米的道路上就有13個電線桿和3個井蓋。而在華泰龍旗大廈的南側,一個用來支撐電線桿的粗壯柱子側著支在盲道上,正常人行走都需特意避開繞行,很難想象如果盲人行走至此會有什么樣的遭遇。
在道路的最北側是幾家小店,記者發現,因盲道距建筑十分近,不少商家就直接將貨物成排地壘在門前。記者詢問店家有沒有意識到下邊的盲道被壓住,對方反問:“啥是盲道?我不清楚。”
地點:奧林匹克公園
無障礙電梯被鎖
隨后,記者來到奧林匹克公園地鐵站附近,準備乘坐2號觀光梯下到地鐵站時,卻發現電梯被欄桿圍了起來,而外邊停放著十多輛自行車,想必已被鎖了不少時日。盡管電梯口張貼著無障礙標識,但同時也貼上了“暫停使用”的提示。旁邊寫道:“如需無障礙服務,請向南100米乘坐1號觀光梯”。無奈,記者只好再繞到南邊,乘坐另一臺升降電梯。
地點:雍和宮地鐵站
缺無障礙設施
雍和宮地鐵站是2號線和5號線的換乘站,記者沿著標識,從2號線走向5號線,整個過程要下30多階臺階,并有一個90度直角的轉彎。但在換乘通道中,并未看見任何無障礙設施,也未看到旁邊有工作人員或者電話可供求助。這意味著,如果殘障人士需要工作人員幫助,則需折返至2號線呼叫工作人員。
記者在現場也看到,一位殘障人士正拄著拐小心翼翼地向下挪動,后邊幾十個乘客的腳步也被迫放緩。而一位推嬰兒車的女士經過時則抱起小孩,旁邊的家人幫忙拎起嬰兒車下臺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換乘站確實缺少無障礙設施。“如果是輪椅的話,只能生抬。我們幾乎天天都需要抬”。
地點:西直門地下通道
灰色盲道
在記者走訪過程中,發現不少地鐵站為追求“協調”在站內鋪設灰色盲道,西單十字路口地面的盲道也是灰色。而西直門附近地下通道的盲道甚至與周圍的灰色瓷磚十分相似,在地下通道較為昏暗的光線下輕易被隱藏。
其實盲道針對的不只是“全盲”人群,還有很多留有殘余視力、有光感、接近半盲的人,想必這樣的盲道,實在增加了半盲人群的使用難度。
地點: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前
盲道成停車位
記者又來到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門前,校門口便道上停滿了社會車輛,有的地鎖甚至直接裝在盲道上,這使得盲道根本無法正常使用。由于便道和盲道被侵占,幾乎所有學生都被迫在馬路上行走,需要不時躲避機動車輛。
一位盲人學生說,學校里近百名全盲、半盲的學生,平日也經常結伴外出,但校門口這條路卻一直“危險重重”。校門口的保安也表示,因為學生被迫在馬路上行走,經常發生安全事故。
聲音
殘障人士:設施缺細節
靠輪椅出行的皓宇告訴記者,北京許多公共交通和旅游場所的無障礙設施還不錯,“但細節和實用性還有太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他說自己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地鐵,而最讓他頭疼的就是地鐵1號線、2號線這樣相對老舊的線路,無障礙設施整體比較差,用的許多都是老式的爬樓機,這讓他們的出行成本增加很多。“好在地鐵工作人員的服務都還不錯,可以直接求助工作人員”。而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號線換乘5號線,整個過程無任何無障礙設施,“幾十階的臺階對普通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我們來說就是攔路虎,根本無法跨越。”
視障人士:盲道障礙多
對于視障人士楊先生來說,他較為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地鐵。“地鐵里的盲道還相對算完善,但很多盲道的鋪設都是沿著墻壁的,繞的路太多了。”他說,同樣一段路,可能普通人行走僅需要1分鐘時間,他拄著盲杖、跟著盲道走四五分鐘才能到,而過程中也經常遇到意外。“盲道被閘機攔腰斬斷的情況很多,也沒有任何提示,一不小心就撞上去了”。
因為障礙物太多,楊先生說自己幾乎是沿著墻根走而不走盲道。
公交出行對楊先生來講同樣困難重重,“主要是很多時候不報站或者直接報錯站,這對我們來說,糾錯的成本就太高了。”
專家:市民應提升幫扶意識
在城市管理專家羅亞蒙教授看來,車站、機場、體育館和圖書館等,無障礙設施基本都有,但部分設施的施工與維護沒達到標準。
“還有很多盲道被大家的自行車或者汽車占了,或者說無障礙電梯、無障礙衛生間被居民放雜物了,這就是我們市民在這方面的意識還有所欠缺”。羅教授解釋,無障礙設施是一個城市“人性化”的指標,而人們應該意識到無障礙設施的服務人群不僅僅是殘障人士,還有廣泛的老年人、兒童以及行動不便的人群。“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提升對無障礙設施的使用和保護意識,可能有的時候,它也會變成你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