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當地生態,加快脫貧步伐,將農民轉移到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這是我國近年來實施的生態保護措施之一。但是,有些地方的做法令人擔憂——
生態移民反害生態
記者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采訪時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將生態移民安置點選在沙漠邊緣區,不僅沒有起到保護生態、致富移民的作用,反而給開發地生態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破壞。
搬來后一看全是沙窩子
內蒙古首批生態移民扶貧開發試點項目——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淘井、溝心廟移民開發區,位居烏蘭布和沙漠東南緣的荒漠地帶,2002年前搬遷安置移民1000余戶。記者日前來到溝心廟村移民村采訪時,發現這里早已被連綿的活化沙丘包圍,村內的道路上、院落旁,堆積著厚厚一層隨風而來的沙子。
巴彥淖爾市委宣傳部一位干部不無遺憾地說,經過大自然千百年的自我修復,烏蘭布和沙漠東南緣這片荒漠地的生態系統原本已經相對穩定,而自從大批移民搬遷進去以后,大量抽取有限的地下水墾荒種地,放牧牛羊破壞稀疏的植被,致使固定沙丘重新活化淪為流沙地。
從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來的移民韓存厚說,當初被人告知,搬遷到磴口縣,移民可耕種水澆地,結果搬來后一看全是沙窩子,甚至連老家都不如。其實,這個地方年年都起沙塵,一季莊稼,常常需要補種四五遍,才會有收成。
把國家的錢撂進了干灘
在磴口縣溝心廟移民村記者還發現,村里不少房子都門窗緊鎖,空無一人!鞍硞兎N地、吃水靠打井,這幾年井里出水越來越少,加上風沙太大莊稼收成不好,實在呆不下去了!钡谌匀淮逡泼窭钬斝⒄f。溝心廟移民村規劃了6個自然村,總共搬遷來1500多口人,但是,后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又回遷走了。
據溝心廟移民村留守的移民反映,1999年淘井移民新村的移民搬遷過去后,由于那里的地下水含鹽堿太大,移民沒有辦法生存,最后被迫第二次搬遷,結果破壞了當地的生態不說,還把國家大量的錢撂進了干灘。
同樣的生態悲劇正在西北強沙塵暴源頭阿拉善盟上演。為抑止草原沙漠化的腳步,20世紀末這個盟開始從牧區實施較大規模的生態移民,每年易地搬遷安置5000人左右。但是,記者經過調查發現,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一些地方所謂的生態移民只是把生態最為薄弱的甲村,移到環境同樣好不到哪兒去的乙村,開發分配的都是已經開始荒漠化的土地,未能建起可靠的生態防護屏障,流沙活動強烈。
砍沙生灌木并過度開采地下水
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的阿拉善盟右旗曼德拉蘇木,2000年以來接納140戶生態移民。盡管這些移民從牧民變為農民后靠開發水澆地逐漸過上了比較穩定的生活,可是由于他們與當地農牧民一道過度采伐沙漠邊緣的沙生灌木當燃料,并且以漫灌方式過度開采地下水種植糧食,致使當地的生態呈現日益惡化的趨勢。
移民孟根其其格曾在塔木蘇鎮放牧駱駝為生,后因草場嚴重退化牧草短缺,便在政府幫助下搬遷到曼德拉蘇木從事農耕生活,現在種著30畝耕地。走進孟根其其格現在的新家,眼前堆放著兩堆從沙漠里砍來的柴。據當地林業干部計算,正常每戶家庭一年燒掉1000~3000公斤柴。而從孟根其其格家的院中向南望去,目光可及處就是騰格里沙漠黃色的沙線;她家耕種的30畝土地,絕大多數是靠井水澆灌的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