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杜少中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8年奧運會結束后的兩年多時間里,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并不存在“改善成果大幅消失”的情況。
美方數據被指失實
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30日援引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成功地將北京市的空氣質量提高了30%,但在奧運會結束后一年,約60%的改善成果消失了。
杜少中援引北京市環保局的監測數據表示,奧運會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各項污染物消減50%以上,“我不知道美方報告中"30%"的數據評價是怎么得出的”。
他更指出,至于“奧運會結束后一年,約60%的改善成果消失了”的評估,更是有違事實。
奧運后“藍天”增多
北京市環保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奧運會結束后的2009年是北京自1999年以來大氣環境質量“成績”最為優秀的一年,全年實現285個空氣質量達標天,比“奧運年”多出11天。
2010年,北京市幾乎提前一個月完成了全年“藍天”目標;2011年1月份北京市空氣質量全部達標,這是自1998年以來的首次。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認為,奧運會后,除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等作為長期措施保留下來外,部分臨時措施都已解除,促成北京奧運會后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根本原因是北京已經堅持了10余年的控制大氣污染措施,以及產業結構調整規劃。
美檢測方法太苛刻
《華爾街日報》還提及,美駐華大使館每小時公布一次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顯示“良好”的時候并不多。
對此,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彤做出了解釋:美國駐華大使館主要監測PM2.5(直徑小于2.5微米的懸浮粒子),北京環保部門主要監測PM10,這首先是不同的觀測對象,甚至構成成分也不同。
朱彤說,北京環保部門的數據是綜合全市27個空氣質量監測子站數據24小時的平均值,如果拿來和美國使館一個監測點位的小時最高值比較是不科學的。
據了解,目前,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通行對PM10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