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以都市型現代化服務首都

2011-05-23  來源:千龍網
[字體: ]

  朝陽,蟹島農業觀光園。

  蔬菜采摘基地附近,過山車、摩天輪已經高高豎起,八個真空玻璃大篷正在緊鑼密鼓地搭建。

  這里怎么還會有過山車?

  原來,這個偏居城市一隅的農業園,今年夏天要轟轟烈烈辦一場“洋節”——德國著名的慕尼黑啤酒節。

  啤酒、美食、爵士樂隊、嘉年華……原本以種水稻、養螃蟹起家的蟹島,將向市民展現濃郁的巴伐利亞風情。

  “雖然干的是農業,但我們給市民提供的不僅僅是農產品,還有休閑體驗、文化創意和生活方式。”蟹島負責人表示。據他估算,在舉辦慕尼黑啤酒節后,農業園土地的平均畝產值將達到10萬元。

  從生產農產品,到賣環境賣服務賣創意,蟹島的發展軌跡,恰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縮影。

  “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生產,北京農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城市服務功能正在被前所未有地發掘和拓展。”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農業產業鏈條的延長,農業的部分領域已經融入現代服務業要素。圍繞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市民的需求,承載多元功能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已進入佳境。

  麥田里拍婚紗,百里山水入畫廊,農業生產資料變身大地景觀,北京農林水生態服務價值達1萬億元

  一望無際的麥地里,一對新人,一個挎著籃子,一個扛著鋤頭,在攝影師的鏡頭里,定格下甜美的回憶。

  這是4月初,在順義區大孫各莊舉行的麥田拍婚紗活動。20多對城里新人,在綠浪起伏的麥田里拍下了個性婚紗照。

  這是拍婚紗照的,那是放風箏的,一伙年輕人在麥田里可勁兒撒歡,感受著清新的自然美景,“一開始,還怕把地里的麥子給踩壞了。后來一打聽,這個時候的麥子根本不怕人踩。”初次踏進麥田的城市白領馬曉萌又驚又喜。

  和馬曉萌一樣,很多市民或許并不知道,作為基本生產資料的農田,除了種菜種糧食,其生態服務價值也相當可觀。

  市農委、市農業局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農科院共同完成的《北京市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顯示:北京市農田總服務價值為120億元,其中生態價值90億元,是產品價值的3倍。

  最能體現著兩種價值差別的就是麥田:一畝冬小麥,產出糧食的價值充其量不過五六百元,而它每年產生的生態價值是3600元!

  單單農田的生態服務價值就有90億元,如果再加上河流、林地,全市農林水的總生態服務價值,經測算,僅2008年就大約有1萬億元!

  1萬億,這個聽起來有些駭人的數字,大致相當于全市當年的GDP總值。——這樣的比對,也為人們重新審視農業的價值,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區”。其中,“小郊區”的“小”不是指面積小,而是經濟總量小。近些年,北京農業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到去年已經不足1%。農業從業人員也僅占全市從業人數的不到7%。無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值,農業都是少數。“雖然是經濟統計中的少數,但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數。好比人的五臟六腑,如果缺失了農業這塊‘綠肺’,北京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能也不可能健康運行下去。”本市主管農業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農業,作為北京獨特的綠色基礎設施,不僅滋養著城里人的“胃”,還滋潤著城里人的“心”和“肺”。

  驅車開往延慶千家店,沿途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空氣沁人心脾,這里是北京市有名的“百里山水畫廊”。

  沒什么險峰峭壁,“入畫廊”的山水,其實多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農田林地。黑河、白河兩岸,退稻的農田里,杏樹成行,杏花開時,全鎮飄香;杏樹下萬畝黃芩,進入盛花期,如薰衣草般開出紫色的花朵。深山里還有2000畝向日葵,盛夏季節化作一片金燦燦的葵海……在農民的辛勤拾掇下,農田搖身一變,成為宜人的大地景觀。

  還有京承高速公路68公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走廊,分布在密云、通州、房山的2600余畝油菜花海,平谷的22萬畝桃園……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每一塊農田,每一片林地,都在發揮著生態涵養功能,為首都可持續發展營造綠色空間,彌補著城市生態功能不足的缺憾。

  桃花海里聽音樂,香草園里聞草香,休閑農業,北京市民的幸?臻g。

  “北京——!”4月30日晚,加拿大小天后艾薇兒,以一句帶著洋腔的中文在平谷登臺亮相,引起臺下一片歡呼沸騰。

  這是今年平谷桃花節的音樂會現場。特地從朝陽區趕來的霍斯玉和伙伴們裹挾在黑壓壓的人群里,跟隨著音樂的節奏,恣意搖擺著手臂。盡管那一天涼風呼嘯,黃土拂面,但這個28歲女孩卻感覺有說不出的酣暢淋漓。

  這是霍斯玉第一次參加平谷桃花節,“賞桃花是其次,關鍵是能看到偶像的現場演出。”回憶起半個多月前的那個狂歡夜,霍斯玉的臉上仍流露出興奮的表情。

  今年,連續舉辦12屆的平谷桃花節首次升級為音樂節,小皮靴、魯尼樂團、臺灣飛兒樂隊等數十個國內外頂尖藝人和團體應邀演出。150萬市民在桃花海里傾聽音樂,放松身心,悠閑自在地過了把癮。

  桃花節、杏花節、農耕節、插秧節、采摘節……以各種農事活動為依托,北京的農業節慶活動現在已經數不勝數;農家樂、休閑農莊、農業科技園、觀光采摘園、農業觀光園、民俗村,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服務于北京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近2000萬市民,北京農業逐漸向旅游服務業延伸,農業的休閑娛樂功能被大大開掘。據統計,2010年,全市1302個農業休閑觀光園和9970個市級民俗旅游戶,全年共接待游客3328萬人次,比2005年翻了一番。

  但對于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的北京來說,這還遠遠不夠。“這個階段的市民,到農村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已經不再是一種時尚,而是一種內在的生活需求。”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說。

  不再簡單地滿足于吃農家飯,睡農家炕,注入創意和文化因素,既是農業又是現代旅游業的新型業態在京郊初露端倪。

  昌平蔬菜創意園,從外觀上看,與普通日光溫室并無二致;走進去才發現別有洞天。3000多盆、近百種類形狀各異的蔬菜、作物,都像花卉一樣種在盆里,一年四季都能產菜。這里游人還能鉆“蔬菜迷宮”,欣賞“雨打芭蕉”、“殘荷聽雨”。添了創意的菜園,如公園一般,讓游客興味盎然。

  密云紫海香堤莊園,不種果不種菜,種的是異國的香草。盛夏季節,薰衣草紫色的花朵漫山遍野,讓人仿佛置身法國普羅旺斯。除了薰衣草,這里還有鼠尾草、百里香、洋甘菊等國內外260多個品種的香草,走在園中,處處芳香縈繞。以香草為載體,紫海香堤搞婚紗攝影,賣香草衍生品,組織文化沙龍,舉行主題婚禮……在不少年輕人眼里,這里已然是愛情的“圣地”。

  還有門頭溝妙峰山的玫瑰谷、房山的磨盤柿主題公園、延慶的消夏葵海……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已建成風格各異的創意農業園113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意農業節慶活動60多個,全市創意農業年產值達22.6億元。

  看著電腦種地,照著配方施肥,精準設施農業讓市民“菜籃子”更安全豐富

  北京常住人口近2000萬,人均耕地卻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10。人多地少,這是不爭的事實。

  和農業大省相比,北京沒有沃野千里的資源優勢,但卻擁有得天獨厚的科技優勢:地界上有25家中央在京農業科研單位,11個國家重點農業實驗室,44家市農業科研單位和2萬多農業科技人員,每年誕生的農業科研成果不計其數。

  近水樓臺先得月?萍己袢,讓土地資源并不豐富的北京,在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獨樹一幟。

  譬如說,拿電腦種地。

  電腦怎么種地?到位于通州區臺湖鎮的北京金福藝農蔬菜種植基地轉轉,您就能了解個中奧秘。

  金福藝農有連方成片的現代化溫室100多棟。每個溫室里種了啥菜,種得怎么樣,不用挨個去看,在園區的程控中心電腦上,點點鼠標,就能通過視頻畫面,看得一清二楚。程控中心還有一塊電子大屏幕,上面滾動顯示各溫室的氣溫、濕度、光照、土壤溫度等監測數據,每30秒鐘更新一次。

  “我們在各溫室都配備了環境信息采集系統,如果某一項指標超出了理想范圍,程控中心的電腦會自動報警。這時候我們就會通過話筒,提醒溫室里的工人,該開風口了,或者該澆水了等等。”園區負責人金振錫邊演示邊向記者介紹。

  這套被稱為“數字化精準農業”的操作系統,是金福藝農從北京一家農業技術科研單位引進的。電腦遠程控制,讓技術人員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各溫室的生產細節,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珊锰庍不只這些。

  “過去種地,全靠兩只眼睛看?吹馗闪,就澆水;看有蟲子了,就打藥,比較被動。數字化精準農業的一大好處,就是讓溫室環境總能維持在適合植物生長的理想狀態,不旱也不澇,不干也不燥。環境好,植物長得也壯,很少鬧病。”金振錫說。

  不僅生長環境控制得精準,蔬菜施肥,一畝地需要多少肥料,也計算得門兒清,甚至精確到1克。

  這主要歸功于農業科技部門推廣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過去,農民種地講究“糞大水勤”,殊不知,肥料使多了——特別是化肥,一方面會降低增產效果,另一方面,對環境也是不小的污染。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作物缺什么就補充什么,需要多少補多少,什么時間要什么時間給,能實現各種養分的平衡供應,既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率,增加了產量,也改善了農產品的品質。

  實施數字化精準農業技術,金福藝農的蔬菜種植總成本比以往降低了15%至20%,化肥、農藥和灌溉水用量減少了20%至30%,算下來每年可以節約資金50萬元。同時,生產出來的安全、高品質蔬菜更受市民青睞。西紅柿、彩椒、西瓜……這些看似貌不驚人的果蔬,每個月能帶來100萬元的采摘收入。

  金福藝農僅是京郊現代化農業生產中的縮影。擁有全國最強科技優勢的北京,通過科技力量的推動和普及,極大地拓展了傳統農業的生產功能;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了高產出,高效益,滿足了首都市場30%的農產品供應。

  不僅種果蔬種糧食,農業與高科技的結合,還讓籽種農業在北京風生水起。所謂籽種農業,就是育種業。培育優良品種,科技含量高,占用的土地面積少,這和北京的資源稟賦恰好相符。培育出來的種子按粒賣,一畝地的收益多的能達到6萬元。

  截至目前,北京的籽種農業基地已達到35萬畝,每年引育農作物新品種數量約占全國的20%,數萬名農戶依靠高科技籽種農業增收致富。

  補市民采摘空當兒,農民坐地賣草莓掙1.8億,農業產業鏈條向服務業延伸,農產品成旅游紀念品

  農業功能的拓展,不僅滿足了市民日益高漲、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同時也讓農民轉變觀念,錢包鼓鼓。

  以種草莓為例。倒退10年,北京農民極少有種草莓的。原因很簡單:草莓是漿果,不耐儲存,不敢種。

  京郊沒種的,市面上賣的基本上都是外埠的草莓。趁未熟時摘下,長途顛簸運到北京,品質可想而知。

  可反過來一想,草莓不耐儲存的劣勢,其實也是優勢所在。——正因為不耐儲存,現摘現吃風味才最好。并且溫室草莓上市的寒冬季節,正是北京市民沒地兒可去的時候,這時候請他們移步到京郊草莓大棚里轉轉,感受如春的暖意,吃現摘的新鮮草莓,那將是一副怎樣的場景?

  2001年,昌平興壽鎮農民率先嘗試溫室草莓種植,當年大獲成功。此后,昌平溫室草莓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到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8000棟,草莓種植戶從最早的30多戶發展到3000多戶。

  去冬今春,昌平各大草莓園迎來400多萬人次采摘客,地頭烏泱烏泱停滿了各種牌子的私家車。一斤草莓采摘價格從30元到200多元不等,3000多農戶坐地賣果,掙了1.8億元。

  “草莓,長在地里不算錢。賣到游客手里才值錢。”興壽鎮草莓種植戶魏國來,從這幾年草莓的銷售情況里看出了門道,“長在地里,草莓就是個普通農產品;批發給小販或者自己跑出賣,那是普通商品;游客上咱大棚里來,高高興興自己采,那是旅游紀念品。普通農產品和旅游紀念品,能一個價嗎?”魏國來說。

  從農產品轉變為旅游紀念品,這恰是農業休閑服務功能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向旅游業延伸的結果。

  這樣的延伸不僅體現在昌平草莓上。平谷的反季節大桃,門頭溝櫻桃溝的櫻桃,大興的精品梨……背靠首都旺盛的市場需求,京郊眾多唯一性農產品,實現了從一產向三產的轉身,不再單純是農產品,還是旅游紀念品、藝術品,甚至是拍賣品。在拍賣活動中,一個蘋果賣到88000元,一個大桃賣到6800元,一個西瓜賣到19000元,一條魚賣到236000元……絲毫也不新鮮。

  農產品增值,農業增效,農民的收入自然也水漲船高。據統計,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萬元,同比增長10.6%。

  從過去只注重農業生產,到生態、觀光、休閑等都市型現代農業服務功能的深度挖掘。北京農業立足首都實際,走出了一條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道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城市功能的延伸,隨著市民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農業的隱性價值今后仍會不斷顯現,服務功能也將不斷提升。

  服務北京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服務近2000萬首都市民,北京農業正在都市型現代農業道路上大步邁進。

  “十二五”期間,是本市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時期,也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功能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世界城市的特色產業、首都生態宜居的重要基礎、城市高端農產品供應和應急安全的基本保障,北京農業將打造成為一、二、三產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人文、科技、綠色特征的低碳產業,為首都經濟社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