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中最好的東西在音符里是找不到的!”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如是說。在即將過去的這個十月,北京觀眾,北京這座城市,便在以“我們的馬勒”為主題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盛宴中,聆聽著,感悟著音樂,還有那些在音符里找不到的東西。
“我們的馬勒”,屬于那些興致勃勃走進劇場的觀眾。
以10月6日指揮大師夏爾·迪圖瓦執(zhí)棒的馬勒“千人交響曲”起,以昨晚閉幕式音樂會終,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陪伴京城觀眾度過了美好的25天。
串聯(lián)這25天的,是一串串數(shù)字:18部馬勒作品、24場演出、9場大師課、5場音樂會導賞……全部演出及公益教育項目觀眾達數(shù)萬人。
每晚都看演出,再鐵桿兒的樂迷都可能招架不住,不過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著實讓很多樂迷看到了自己的潛力。“大演出看累了,有小演進行一下調劑,彼此穿插著來,每場都讓人欲罷不能。”年輕的觀眾趙淼說。
對一個成熟的音樂節(jié)而言,節(jié)目的設置最能檢驗組織方的藝術眼光以及運作能力。如果說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是一位“藝術大廚”,那么其悉心烹飪的菜肴則可謂葷素搭配、大小相宜,既有馬勒交響曲這樣的主菜,也有室內樂、獨奏、獨唱、爵士樂等小菜。至于觀眾,則只需計劃好時間盡情享用就是。
“我們的馬勒”,屬于那些來到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的藝術家們。
里卡爾多·穆蒂的冷峻睿智、埃利亞胡·殷巴爾的熱情充沛、丹尼爾·哈丁的青春洋溢、赫爾穆特·里霖的嚴謹深邃、艾森巴赫的肅穆可敬、鄭明勛的精準細膩、夏爾·迪圖瓦的親切隨和……一位位世界級指揮大師,在北京的舞臺上留下了他們的藝術風采和卓然個性。
曹秀美的婉轉優(yōu)雅、沈洋的溫暖醇厚、安妮·索菲·馮·奧特的百變靈動……一位位歌唱家,在北京觀眾的耳畔,印刻下他們的美妙歌喉,北京的夜晚也因為他們的歌聲而溫暖、優(yōu)雅、浪漫。
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琉森節(jié)慶弦樂團、斯圖加特巴赫學院樂團……一支支樂團,以各具色彩的聲音,將馬勒的作品詮釋得各有所長,為樂迷們所津津樂道。
他們,1400多名藝術家,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然而卻在同一座城市聚焦了同一個主題,表達了同一種致敬——馬勒,百年作曲巨匠。
“我們的馬勒”,屬于古典音樂快速發(fā)展的北京。
“在短短三周之內,在北京上演這么多馬勒作品,這輩子我還是第一次遇到!”指揮大師夏爾·迪圖瓦的話,已經(jīng)成為描摹本屆音樂節(jié)的經(jīng)典之語。
“我1981年就來過中國,到現(xiàn)在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巨大變化。中國觀眾用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和喜歡古典音樂,音樂家和觀眾以心交流,這種狀態(tài)特別促進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發(fā)展。”作為北京的“老熟人”,指揮大師艾森巴赫發(fā)出如是感嘆。
是的,北京正在被一波波藝術熱潮濃烈地浸染著:舞臺上,名家大師熠熠生輝、各領風騷;舞臺下,藝術普及活動潤物細無聲,大師課、公益音樂會、音樂會導賞,走進校園,走進都市的角落,走近兒童,走近老人,走近莘莘學子……
從臺上的演出到臺下的活動,有聲有色、相得益彰,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以極富創(chuàng)新的安排,全方位、全角度、全明星地完成了一次高水準的馬勒藝術之旅,不僅書寫了亞洲之最的馬勒作品演出紀錄,更成為全球馬勒紀念熱潮中的一大亮點。
北京,與世界同步,紀念偉大的作曲家馬勒;北京,以國際化與本土化共融的方式,完成了一次關于藝術的創(chuàng)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