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一架“小松鼠”急救直升機將外籍摔傷男孩從張家口緊急轉運北京,國內醫療空中急救由此踏出艱難的第一步。不過,面對每小時3萬元的高昂成本,多少市民能在危機時刻享受到這一服務?記者昨天(5日)從首航直升機公司和999急救中心獲悉,保險公司的參與將使得航空急救的消費門檻降至數百元,如果推廣順利,兩年內直升機急救有望在北京得到普及。
經濟實力、文化底蘊、交通樞紐地位等多方面都已具備世界城市的條件,但交通擁堵狀況使得北京的應急救援能力成為一大軟肋。以張家口為例,每年有上百例病人轉運北京,在高速路上經常一堵半天動不了,即便不堵車也需要3個小時。而此次外籍男孩的直升機轉運,空中飛行只耗時近40分鐘,也避免了車行顛簸中男孩裂傷脾臟繼續受損。“通常,地面運輸轉運急救病人的風險是空中轉運的8倍,尤其心血管疾病、腰椎受傷的病人,直升機急救能在30分鐘的黃金搶救期讓病人得到救治,更能避免轉運途中加重病情。”北京999急救中心副院長田振彪介紹。
此前,同仁醫院、北京醫院、301醫院、友誼醫院、朝陽醫院等都提前規劃建設了樓頂直升機坪,但多年來一直閑置。“費用太高,空域受限是兩大障礙。”首航直升機公司總裁徐立冬表示,隨著低空開放的推進,空域限制已經不是主要問題,雖然直升機急救目前還只飛到了四環、五環之間,但空軍和民航空管部門都對直升機急救非常支持,可以特事特辦,邊起飛邊報飛行許可都沒問題,降落地點也將逐步向二環、三環附近推進。在城區,即便沒有專門停機坪,直升機降落也非常方便,只要是400平方米、周邊無高大建筑的空地即可。
相對而言,誰來買單是制約北京直升機急救體系發展的最大阻力。目前,首航直升機的主力機型,每架購置費在四五千萬元,一年下來的運營維護成本也高達數百萬元,但飛行時間越長,執行急救任務越多,平均小時飛行成本會顯著降低。
在國外,航空急救有政府買單、政府購買服務和商業運作等多種模式。首航與999合作嘗試的航空急救模式在現階段是走保險的市場化運作,外籍男孩的首例救治就是完全由海外醫療保險來買單。
此前,999急救中心已經與人壽、平安等多家保險公司推出急救保險卡,每年支付100元就能享受突發意外傷害時的救治資金保障,目前已銷售50多萬張。“我們正在醞釀將急救保險卡升級,覆蓋到空中急救,這在交通擁堵的城區大有需求,如果投保的人群多,市民可能每年支付不到300元,就能在必要時用上直升機,但最終保費標準還要看保險公司的詳細核算。”田振彪透露。不過,需要急救的病人也不是隨便能動用直升機,必須依據保險條款,看是否確有必要采用直升機轉運。另外,中國紅十字會還將嘗試成立專門的航空急救基金來支撐直升機急救初期高昂的運營成本。
按國際通行標準,大型城市每100萬人就需要1架通用飛機,除醫療急救外,還可廣泛應用于緊急搜救、安全巡查、空中航拍、大型賽事保障、休閑旅游等。首航直升機公司測算,如果單純用于醫療急救,北京目前2000萬的人口規模,有兩三架直升機就基本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