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近年來堅持人才隊伍培養與引進并重,出臺一系列制度與舉措,為青年教師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與舞臺。
30歲的顏寧2007年從美國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成為醫學院教授。此后4年里,她作為獨立或共同通訊作者,發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論文,其中包括《自然》《科學》等多種國際頂級學術期刊,還有一項研究成果入選《科學》雜志評選的“2009年科學十大進展”。
這樣的成績連顏寧自己都很驚訝,她說:“如果我在國外以同樣的起點同樣的時間做研究,不會這么高產。這些成果的背后有來自清華為培養人才奠定的各項基礎和推動力。專心學術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而要做到專心致志需要兩個前提:良好的硬件支持和優越的科研軟環境。”
顏寧是清華大學“221計劃”中“基礎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這一計劃為她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設施等條件,讓她能心無旁騖地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
據了解,2007年底,清華大學為落實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進一步加強了對校內有潛力的青年教師、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學術團隊中的中青年領軍人才的支持,進一步加大對海外杰出教授、副教授的引進力度,實施包括“基礎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計劃”“中青年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和“杰出教授引進支持計劃”在內的“221計劃”,其目標是到2020年爭取達到引進杰出的海外教授、副教授200名,支持校內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人才200名,支持優秀學術團隊中的中青年領軍人才100名。
對列入計劃的人選,清華大學實行“優勞優酬”的分配機制,對特殊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實施協議工資制,對進入“基礎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計劃”的教師發放特殊津貼。同時,在科研經費和設備、研究生名額等資源分配上向高層次人才予以傾斜。截至2011年,計劃已引進海外教授、副教授約60名,支持了校內基礎研究青年人才和中青年領軍人才共55人。
清華大學把培養中青年教師作為重要任務,給他們自由空間和舞臺開創事業。學校健全競爭激勵機制,先后設立“學術新人獎”“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骨干人才支持基金”等,定期開展教學技能大賽、教學效果評估,深化教學科研管理改革,建設優秀教學團隊和學術創新團隊。同時,學校加強指導,注意壓擔子,促使青年教師鍛煉成長;學校還單獨設正高級擇優崗位,為特殊人才預留渠道,促使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近年來,清華大學成長出一大批中青年領軍人才。2005年以來,薛其坤、張希、孟安明、王光謙、程京、李亞棟均在40多歲時當選院士。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張作義,獲國際互聯網最高獎“喬納森·波斯塔爾獎”的吳建平,兩次獲得國家科技一等獎的康克軍,獲國家教學名師獎的袁駟、吳慶余、李艷梅、孫宏斌等,都是中青年教師的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