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德國報廢衛星殘骸險砸中北京 墜毀衛星失控12年

2012-02-01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字體: ]
回顧:德國報廢衛星倫琴墜落 已退役12年

  據德國《明鏡周刊》1月30日報道,最新的計算結果顯示,去年德國墜毀的報廢衛星如果在太空中多停留7分鐘,殘骸將直接墜落在北京。

  墜毀衛星失控12年

  該衛星1990年升空,裝備X射線望遠鏡,用于觀測中子星、彗星、行星等宇宙天體。1999年,由于制導系統出故障,“倫琴”衛星報廢。

  報廢后,地面已無法控制這顆衛星,也無法調整它的運行方向。就這樣,這顆衛星在太空無目標遨游12年。歐洲航天局一直監測著它的動向,發現它的運行軌道越來越接近地球。

  “倫琴”衛星重達2.5噸。通常情況下,衛星脫離軌道后,經過穿越大氣層時的燃燒,仍將有20%%到40%%的碎片落到地球表面。對“倫琴”來說,殘骸重量可能達到總重量的60%%。專家曾警告說,它的殘骸最早將于2011年10月末撞擊地球,最大碎片有400公斤。

  中德關系險遭重創

  北京時間去年10月23日9時45分至10時15分,“倫琴”進入大氣層,并最終墜毀在孟加拉灣。根據歐洲航天局最近公布的計算結果,運行速度高達450千米/小時的衛星碎片,差一點就墜毀在北京市區。

  歐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負責人沃豪特說,北京正好在“倫琴”最后的繞地軌道上。歐洲航天局專家林克哈德表示,如果這顆不受控制的衛星在太空中多停留7到10分鐘,衛星殘骸可能直接墜落在北京境內。

  歐洲航天局的專家認為,一旦衛星碎片墜落在市區,建筑物受損幾乎不可避免,并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若悲劇發生,德中兩國關系勢必受到嚴重損害。根據相關國際公約,任何將衛星送入軌道的國家和組織必須為衛星墜毀時造成的損失負全部責任。

  披露“舊聞”耐人尋味

  德國總理默克爾本周將訪問中國,有分析人士指出,德國媒體此時報道這則“舊聞”耐人尋味。柏林洪堡大學學者費德威格認為,德國媒體此時的做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是在為中德進一步太空合作“造勢”。《明鏡周刊》認為,盡管美國反對,德國仍將加強與中國的太空合作。德國政府航空航天專員也表示:“中國有雄心,有豐富的資源,中德之間不存在競爭,德國將和中國尋求合作。”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