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晚,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一場由中外頂尖音樂人聯袂奉獻的電影交響音樂會,為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畫上圓滿的句號。
52.73億元簽約交易金額、260部展映影片、640家參與洽商影視機構、4000多名中外嘉賓、百萬人次觀眾……盡管還是一個年輕的國際電影節,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高端的定位、專業的運作、國際的風范,超速成長,飛躍發展,不僅閃耀出炫目的光彩,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也釋放出對中國電影融入世界、對北京打造世界“文化之都”巨大的推動力。
年輕盛會“精雕細琢”的新果實
從去年電影季高端起步,到今年跨越升級,北京國際電影節一直引人注目。
“在北京舉辦國際電影節是我作為一個老電影人多年的愿望。”資深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感慨地說,北京既是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地,也是中國電影資源最集中的城市,全國約60%的電影創意、電影制作、宣傳發行精英團隊都集中在這里。在北京舉辦國際電影節,于情于理,都更能代表中國電影的水準和形象。
盡管年輕,卻表現不凡。出席的中外嘉賓、走紅毯的頂尖電影人、參與洽商的影視機構、簽約交易額、注冊記者等多項數據,均比去年增長了一倍左右。此外,電影節場地面積7.7萬平方米,比去年擴大了3倍;群眾參與人次從去年的10萬人次增長到百萬人次……
高端化定位和專業化運作是北京國際電影節迅速成長的奧秘。“參照國際上知名電影節的慣例,我們采用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方式,讓市場資金與政府資金互為倚重,使電影節更有生命力。”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龐微說,本屆電影節上,中外電影人溝通更加密切,洽商活動更加務實,市場化運作更為成熟,群眾參與更加廣泛,充分體現出北京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城市特色。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舞臺
“中國在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過程中,需要有這么一個平臺;中國電影、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的話,也需要這樣一個平臺。”李前寬說。
的確,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中外電影人加強對話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舞臺。許多來自好萊塢的電影企業高管都對中國電影市場、對中國文化、對與中國電影人合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們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規模很大,同時我們也要把中國的內容帶到國外。”電影《復仇者聯盟》的監制、漫威公司總裁西蒙·菲利普斯對記者說,當我查閱中國文化資料時,我發現中國有很多超級英雄式的電影題材,比如美猴王的故事,拍成電影肯定在世界上很有市場。
好萊塢頂尖視覺特效公司數字王國董事長約翰·泰科斯托表示,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市場潛力是巨大的。“我們希望能將自己的數字特效技術優勢,與中國的電影制作需要相結合。”
好萊塢著名導演卡梅隆在電影節上透露,他的公司已經確定將擔任電影《孫子兵法》的3D監制,“我們一定把《孫子兵法》打造為史詩般的中國3D電影。我也期待能夠更多地參與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到底如何拍出好看的電影,許多國際知名電影人拿出他們的經驗與中國電影人進行交流。“中國要想拍好自己的片子,創意方面很重要。”華特迪士尼(上海)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甄超凡說,“電影是一個強調創意的行業。一個成功、健康的電影市場,要盡量開放,釋放思想束縛。美國電影市場先進的原因就是因為題材廣泛,有很大的自由,這方面我們能夠多一些解放就會更好。”
北京打造“文化之都”的新動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表示,北京舉辦國際電影節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國際性的電影業界溝通合作平臺,促進資源整合,增進交流合作,實現北京電影、中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繁榮發展,同時更好地發揮首都國家文化中心作用,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是公認的文化名城。而建設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國家文化中心,則是北京在“十二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目標。為此,北京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計劃。舉辦國際電影節,便是北京加快建設國際“影視之都”的重要舉措。
“電影是文化最好的載體,北京有獨特的優勢舉辦國際電影節。”知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說,北京作為首都,具有豐富的資源以及示范、輻射作用,從影片欣賞到公眾娛樂,從洽商交流到理論研討,都可以搭建起一個大平臺。
北京國際電影節明年起將啟動評獎工作,朝著更加專業的電影節繼續邁進。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李春良說,電影節在規模、專業性上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下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將繼續努力,打造成中國第一、亞洲一流、世界著名的電影交易平臺。
“北京一定會成為國際電影中心。”卡梅隆說,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電影業的發展,對世界電影人都是個好消息。“北京電影節也將成為國際電影界越來越重要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