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北京市某幼教機構,家長們帶著孩子正在觀看動畫片(10月7日攝)。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給學前孩子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成長提出指導意見。專家認為,這一意見在一些方面擊中目前幼兒教育的誤區,發人深省。
在北京市某幼教機構,一名家長帶著孩子在玩滑滑梯(9月17日攝)。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給學前孩子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成長提出指導意見。專家認為,這一意見在一些方面擊中目前幼兒教育的誤區,發人深省。
興趣班偏離教育方向
指南指出,讓幼兒欣賞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萌發對美的感受和體驗;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等。強調不用成人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不追求技能訓練。
北京“哈學國際”教育科技公司總經理張文宇從事幼教多年,他認為,指南切中了當前興趣班、補習班的弊病:如果不遵循幼兒的心理、身體成長規律,就無法培養幼兒對藝術的理解、對美的體驗能力。
記者在北京市某幼兒教育學校的課程表上看到,針對幼兒的課程有跆拳道、圍棋、輪滑、鋼琴、英語、數學、作文、小提琴等。帶著5歲女兒來學鋼琴的姚女士告訴記者,她為孩子報了鋼琴班和英語班,每周六要“犧牲”休息時間來上課。“班里的每個孩子都報了一兩個興趣班,很多家長都糾結,不報班擔心自己的孩子落后,報了班孩子學得不開心自己也累。”姚女士說。
記者了解到,興趣班收費頗高,上一次課的花費往往是一兩百元。有的家長購買“學習卡”也“一擲千金”,花三千元、五千元的很多。
張文宇說,很多家長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班,以音樂教育為例,一些父母走入誤區,以為音樂教育就是樂器教育,就是鋼琴教育,讓孩子早早學樂器,“do”學一個星期,“re”學一個星期……其結果往往是孩子厭惡學琴,甚至厭惡音樂。
“實際上,所有的音樂理論貫穿了一個基礎:音樂教育從聽和欣賞開始。單一的樂器教育只會降低孩子的審美層次。”張文宇說,一般來說,只有等孩子欣賞到一定程度并且有意識地解讀其中的含義時,根據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選擇一些樂器,才是音樂教育正確的做法。
學外語更重要?
對于幼兒的語言培養,指南提出,3至4歲孩子主動要求成人講故事、讀圖書,喜歡跟讀韻律感強的兒歌、童謠等,教育建議是提供一定數量、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童趣的圖畫書;提供相對安靜的地方,保證幼兒自主閱讀。指南還對看電視的時間做了規范:3歲孩子連續看電視不超過15分鐘,6歲孩子不超過半小時。
張文宇說,指南的建議實際上反映了目前幼兒的漢語教育存在三個認識上的錯誤:孩子會說話寫字就行了,外語更重要;學校的語文課本就夠了,不用家庭輔導;孩子看電視沒有限制,不鼓勵兒童閱讀。
記者發現,在各種興趣班中,外語班最為火爆。一位家長說,現在哪樣考試不考外語,外語要從幼兒抓起,在孩子語言天分最好的時候學效果才最好。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李錦韜介紹,語言訓練分溝通性語言和思維性語言。現實中也有許多好辦法,比如買毛絨玩具做假扮游戲,孩子和這些玩具動物的交流必然運用到語言。同時,讓孩子多描述和回憶過去的事件,孩子必然要先在腦海里進行語言的邏輯組織,比如“昨天我們坐著車去參加哥哥的婚禮,我們先到……然后……”,父母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這樣孩子語言能力才會得到快速發展。
幼教產品噱頭多
指南指出: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幼兒過早識字不符合其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
“必須警惕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傾向。”李錦韜說,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支持和引導幼兒去主動探究和學習。
在北京市的幾家書店,記者看到有近十種點讀筆、點讀機品牌售賣,家長正在為上小學的孩子挑選點讀機。銷售人員說,有的品牌一個月能賣幾百臺。
“點讀筆、點讀機并不符合幼兒的教育規律,對幼兒的記憶力培養沒有什么好處”,張文宇說。
北京一家嬰兒游泳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城市,嬰兒游泳館越來越多,嬰兒游泳成為流行的“項目”。通過游泳訓練與接觸,可以讓寶寶的身體更協調靈活,很多家長把幾個月大的嬰兒送來游泳。
對此,張文宇說,歐美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了嬰兒游泳,他們的游泳方式是讓孩子自己潛水,多數情況下是和母親在一起潛水,這會培養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