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網絡“微時代”開啟地震救援新通道

2013-04-22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我的表弟,四川瀘州警察學院大三學生,地震時在寶興縣實習,從8點2分過后一直聯系不上,他家人很擔心,請幫找尋,萬分感謝!聯系電話:15994688750。”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地震發生后,一名叫蔣凱勝的年輕人于20日晚間在微博上發出了這樣一條尋親信息。蔣凱勝說,希望微博能發揮能量幫助找到表弟。

    而彼時,家住北京西城區的劉寧正在使用手機刷微博收看蘆山地震相關的最新消息。翻屏中,劉寧已經轉發出去了好幾條類似的尋人信息。

    雅安蘆山地震令全國人民揪心。在新華網新華微博設置的關于#為雅安祈福##雅安尋人#等微話題中,網民參與討論達數萬條。各級政府、新聞媒體、社會組織、公益人士、普通網民紛紛在第一時間運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微”力量匯集抗災救援大能量,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線。

直擊蘆山救援,祈禱雅安平安

    社交媒體構筑“生命通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日在飛機上緊急召開會議部署救援工作。他強調,要及時公布災情、救災信息和群眾傷亡情況,為抗震救災提供準確信息。回看剛剛過去的一天多時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無疑成了信息公開、信息傳播和聚合的“重要陣地”,成為通達災情、參與救援的重要平臺。

    20日8點02分53秒,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通過微博發出了四川雅安蘆山發生地震的消息。有媒體統計,這條距離地震發生僅53秒的信息成為此次地震的第一條微博。在隨后的數小時內,以最新災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為主要內容的地震微博在網絡空間急劇增長,讓更多的人短時間內迅速獲知地震災情。

    “請盡量使用網絡或短信報平安,不要撥打四川電話,把資源留給救援!”“請民用車輛勿前往成雅高速,把生命通道留給最需要的人!”這是20日各社交平臺上被廣為傳播擴散的兩條信息。黃金救援72小時內,移動通信資源、高速公路,一虛一實,是連接災區與外界的兩條關鍵通道。社交媒體以其獨到的傳播優勢,最大限度為兩條“生命通道”的暢通清除障礙,為救援贏得時間、贏得資源。

    據記者收集信息,震后第一天,截至晚上21時,百度搜索引擎上關于雅安地震的信息有2,620,000條,新浪微博達3,160,670條,這些“微信息”的發布和轉播不僅讓更多的人第一時間關注了解災區信息,在短時間內匯聚起了廣泛的抗災救災能量,更是成為一部分因通信受阻無法與外界溝通的受災居民的“生命通道”。

    政務微博、媒體微博打造“互動通道”

    “四川發布”是四川省新聞中心在新華微博開設的政務微博平臺,這個平時以發布政務信息、公共服務信息為主的微博賬戶在地震發生后,于20日8時08分發出第一條地震快訊,截至目前已播發與地震相關的信息100余條。

    不僅如此,記者粗略統計發現,“雅安市政務服務中心”“國家統計局雅安調查隊”“四川交通”“四川氣象”“四川共青團”等一大批政務微博也紛紛加入地震信息發布和傳播的“洪流”中,成為抗震救災、實現官民互動的重要手段。

    地震發生后,作為從成都通往雅安最主要的高速通道,成雅高速公路一度還在發卡收費,成雅高速成都入口出現擁堵。上午9時30分,有網友發微博呼吁成雅高速免費:“救命通道,高速請停止收費!”這條微博在短短不到1個小時內被轉發數萬次,并得到四川日報法人微博等媒體官微的轉發。成都電視臺現場連線記者目擊這一幕,呼吁“請把桿抬起來”。71分鐘后,10時41分,成雅高速沿線收費站全部取消收費,直接抬桿放行,同時免費的還有成溫邛、雅西高速公路。

    業內通常將2010年視作政務微博元年,兩年多來,政務微博在數量上出現“井噴”式增長,其在民意收集、政情傳遞、服務民生等功能實現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蘆山地震發生后,我們看到,政務微博正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上踐行“執政為民”的理念。

#雅安尋人# 我的親友你在哪里?

   網民共筑“愛心通道”

    “眾人拾柴火焰高”。20日16時05分,新浪微公益平臺發起“為雅安災區捐款”公益項目,許多網友在轉發同時紛紛慷慨解囊。“我忍不住要支持一把了,一起幫助,為雅安災區捐款。”這段直白的話語,被許多網友寫在了轉發捐款信息的微博前面。據記者初步統計,截至20日22時42分,已經有12余家基金會在微公益平臺上發起救助項目。

    支付寶也開通了網友捐款通道。在支付寶E公益平臺,網友捐助從2元、5元、10元、20元、30元到100元、300元……北京市海淀區一家飯店店主葉勇在微博上表示,看到地震災區同胞受難,那么多好心人捐款捐物,內心很不平靜,因此他決定個人捐出1000元的同時,還決定其他捐款者可以免費到他的小店喝啤酒飲料,“為地震捐款不差錢!”葉勇說。

    “微博網友傳遞愛心、微信轉發救援信息、普及應急救援提示、監督地方政府和媒體的作為,政務微博、企業領袖、商業賬號、草根賬號群體聯動,譜寫出多主體、全方位的應急救援正能量樂章,微博等社交媒體已成為網絡化救災的新載體。”輿情專家、武漢大學教授沈陽如此總結。

    在一片愛心的洪流中,不乏虛假信息參雜其中。新華社記者陳尚營21日上午發微博說,地震后,有人以傷者家屬的名義公布存在詐騙嫌疑的手機號碼,陳尚營自己也收到一條“我在前方救援,身上錢已捐給災區,請匯款幫忙”的短信。他提示廣大網友、手機用戶擦亮眼睛,謹防受騙。

    沈陽指出,微博等社交媒體在地震救災中傳遞了很多正能量,但其本身的缺陷不可避免,尤其是謠言、虛假信息的衍生和傳播速度驚人,因此,不管是普通個人,還是媒體、政府都要學會“趨利避害”,善用社交媒體。沈陽建議,當前,和救災有關的部門都應該開通微博,及時發布信息,公開救災情況,以滿足公眾信息需求,讓虛假不良信息“無空可鉆”,媒體可以共同打造辟謠聯盟,利用第三方力量最大可能地凈化網絡空間。此外,救災部門應和社交媒體聯合研發社交媒體大數據急報分析系統,進行災害救援、信息擴散等工作。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