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312名農民組成的合作社,不僅種全區(qū)半數(shù)糧田,還赴外省種地20多萬畝——
農民抱團種地 土里刨出“黃金”
開欄的話
從2006年起,本市在京郊推廣包括暖起來、亮起來、循環(huán)起來的“三起來”工程,它從基礎設施入手,大大改變了北京農村的面貌。眼下,全市人均GDP已達到1.4萬美元,在城鄉(xiāng)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農村的土地產出率、資產收益率、勞動生產率,激發(fā)“三農”活力?“新三起來”應運而生。
所謂“新三起來”,就是:土地流轉起來、資產經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土地流轉,圍繞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機制、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展開;資產經營,著重深化農場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農民組織,旨在創(chuàng)新農業(yè)經營體制機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積極發(fā)展農村社區(qū)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大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示范社的培育力度。
按照規(guī)劃設計,“新三起來”分別解決的是農民與資源、積累、市場的關系。處理好這三個關系,將為轉變農業(yè)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實現(xiàn)農民增收提供重要保障。
如今,“新三起來”工程正在整個京郊鋪開。本報即日起推出專欄,對“新三起來”中的亮點進行深入報道,以期窺斑見豹地反映其進展。
順義有個“興農天力”農機合作社,別看社員只有312人,卻種了順義區(qū)一半多的糧田,不僅如此,他們在河北、內蒙古、山東還耕種了大片土地,種植面積加起來25萬畝,人均種糧800余畝。
都說種糧不掙錢,可這個合作社卻在麥田里種出了“金子”,從2007年成立以來,收入一年翻一番,2012年實現(xiàn)收入5000多萬元,社員人均收入達到16萬元。
“土里刨金”有啥秘密?
人均一畝到人均800畝
順義趙全營鎮(zhèn)是傳統(tǒng)的糧食種植大鎮(zhèn),記者來到這里采訪時,秋播剛過,興農天力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陳領正在地頭轉悠,“開車繞合作社的地走一圈兒,得2個多小時。”陳領指著面前成方連片的農田說,“僅在順義區(qū),我們合作社就有近5萬畝糧田,約占全區(qū)糧食種植面積的一半,在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地,還種著20多萬畝地。”
京郊人多地少,農民人均耕地大約僅一畝,而這個合作社312名社員卻種了25萬畝地,算下來,人均種植面積800余畝。這么多的土地如何流轉到一個合作社來種植的?陳領說:“這得從分田到戶、土地確權說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順義區(qū)曾有糧田30多萬畝,由各村集體組織生產隊統(tǒng)一種植、經營。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土地確權政策的落實,農田分到各戶,多則三五畝,少的不足一畝。很多農民不愿拴在這一畝三分地上,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不斷有農民把自家的土地轉租出去。
2005年,陳領工作的順義農機站解散了,他回鄉(xiāng)開辦了個農機服務社,修農機、賣配件,還幫農民干些農活。
“2006年春節(jié)剛過,鄰村李長松找我商量,說他在城里找了個工作,地顧不上種,每年租金400元轉租給我。”陳領回憶,“我算了算,刨除租金,還有些賺,就應了下來。”慢慢地,這家三畝、那家五畝,不少土地逐漸流轉到服務社。到2007年,陳領的農機服務社有了100多畝地。
“那時候,大家都說種地成本高,不掙錢,可我們的地能掙到錢,別人買種子、肥料一斤1元錢,我們批量購買,能降到1斤0.8元;別人把小麥賣給糧販,1斤1元錢,可我們直接找到大客戶,一斤能賣1.25元。”土地規(guī)模種植效益高,種糧大戶也逐漸加入服務社。
開始時是簡單的“租種”,年底給農戶租金。2007年,我國首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出臺,“興農天力”農機合作社正式成立,農民的土地按當時的租賃價格折算成現(xiàn)金入股,年底享受租金加分紅的雙重收入。
有了完善的章程,農民利益受到法律保護,土地像滾雪球一樣集中到合作社來。
從一臺舊收割機
到200臺大型農機
興農天力合作社高大的車庫里,停著幾臺德國“迪爾”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這是陳領親自到德國采購回來的。
“它們是農機中的‘奔馳’,一臺200多萬元。”陳領撫摸著“迪爾”閃亮的機身,“以前根本想不到,咱農民自己也有能力買200萬元一臺的進口農機,而且一買就是4臺!”
2005年,合作社萌芽之初只有一臺破舊的小麥收割機。“那時候,農田分割成了小地塊,大型農機沒了用武之地,很多村集體的農機都閑置、變賣,或是報廢了。”陳領說,他花3萬多元從生產隊淘換來的舊收割機,是當時服務社最大的資產。
2007年興農天力合作社正式成立時,農民于洪文開來兩臺舊拖拉機:“我?guī)еr機一塊兒入社行不行?”
經過反復討論,社員們定下了合作社章程:農民出土地、農機、現(xiàn)金都可加入合作社,土地、農機可折算成現(xiàn)金入股,1000元一股,每名社員有一票表決權,選舉出理事會和監(jiān)事會。于洪文的兩臺拖拉機作價3萬元入了股,他也就成了社員。
成立之初,合作社有172名社員,土地1.2萬畝,農機10臺,出資總額折合500萬元。
雖說平均每戶只出了3萬元,但大家的資產湊在一起就好辦事了。2008年正趕上本市出臺鼓勵購買農機的補貼辦法,市級財政補貼50%,順義區(qū)再補貼20%,農民買農機只需出資30%,興農天力合作社開始大批采購農機。
“當年就添置了一臺嶄新的‘谷神’小麥收割機,總價8萬多元,除去國家的補貼,合作社自掏2萬多元。緊接著又花5萬元買了一臺‘迪爾’進口拖拉機。”2008年底,合作社年終一結算,除去開支和社員分紅,還有盈余60多萬元,這筆錢,大伙兒決策,還是買農機擴大生產。
合作社資產迅速擴大,目前,已經有200多臺各種型號的農機,不僅能在北方種植小麥、玉米、牧草,還能到南方種植水稻。
“從5月份開始,我開著農機從安徽、河南、河北到內蒙古一路作業(yè),耕種的面積有上萬畝。”24歲的農機手司慶振自豪地告訴記者
年收入從1萬元到16萬元
“同樣是種糧食,為什么我種賺不到錢,合作社就行?”曾經有一陣兒,“老把式”張永豐就是不服這口氣。
說起來,張永豐是個種田能手,分田到戶后,親戚、街坊有不少把地交給他種,2007年時,他種了60畝地,算得上種糧大戶了。
張永豐肯吃苦,農忙時一宿一宿不睡。在黃土地里摸爬滾打一年,年終坐炕頭一算,刨除成本、付了租金,收入才一萬出頭,“這還不算上自家的人力成本!”
再看看興農天力合作社,社員一年收入少說也有好幾萬,“都是種田,他們能種出花兒來?”張永豐不服氣,親自到興農天力合作社看究竟。
正值秋收,陳領把張永豐帶到了地頭,大型玉米收割機轟隆隆開過,玉米棒剝了皮收進車斗,秸稈打好捆留在農田,一個熟練的農機手一天可以收100畝地。
“在我的地里,這一趟要三個工序,玉米掰下來、剝皮,再給秸稈打捆,一個人一天能收一畝地就不算慢。”張永豐有點開竅了,陳領又說:“更重要的不僅是這個,賣糧的時候你再來。”
賣玉米那天,合作社的糧庫前,三元公司養(yǎng)殖場上門收購的大貨車排了一溜兒,上千噸的玉米很快就運完了。張永豐拉住收購員問:“我家的玉米也上門收嗎?”收購員搖搖頭,“量太小,還不夠我們一趟油錢呢。”再一問收購價,張永豐更羨慕,一斤1.1元,而他賣給糧販的價格一斤才0.95元。
“這就是合作的力量,”陳領給張永豐細細算了筆賬,“因為種植量大,買種子肥料都有優(yōu)惠,賣糧不用找中間商。算下來,合作社種一畝地一年的效益至少200元。”
張永豐當即就決定加入合作社。現(xiàn)在,他是合作社的骨干力量,一個人種了2000畝地,年終工資、提成、分紅三項收入加起來達到16萬元。
規(guī)模種植創(chuàng)造了效益。現(xiàn)在,興農天力合作社共有固定資產5000余萬元。2012年,合作社創(chuàng)收5000余萬元,人均收入16萬元。
“我們的合作社在社會分工細化、生產力大幅提高的時代中應運而生,”經歷了合作社整個創(chuàng)辦過程的陳領深有體會,“在計劃經濟年代,土地雖然也是集體耕種,可那時出工不出力,效率低。現(xiàn)在,在市場經濟的指引下,土地流轉到有能力耕種的農戶和組織手中,逐漸發(fā)展成為合作社。這樣,不愿意種田的可以離開土地進入二、三產業(yè),有能力種田的就可以好好經營這塊土地了。這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起來的合作社是有生命力的。”
陳領帶記者來到合作社的萬畝豐產方試驗田:“我們這塊試驗田種了十多個新品種,采用了最先進的耕種和灌溉技術。”青油油的麥苗剛剛鉆出地面,遠程遙控的指針噴灌機正在自動澆水,遠遠望去,這不是一片農田,更像是一幅都市農業(yè)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