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區渤海鎮龍泉莊村北的一條山谷,曾是通往塞外的長城古道。明代一些官員和文人墨客在沿途尋游中有感而發,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記錄了他們尋訪長城古道的真情實感
所謂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石壁刻文記事。懷柔龍泉莊村北的長城古道,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為更好地抵御外敵,當時古道山上一帶的長城進行了加固修復。這條通往塞外的長城古道中,原有九處摩崖石刻,即警心慎轡、觀瀾、秦皇舊址(兩處)、名關、極關遜險、天限華夷、蒼巖翠柏、如堆。其中第一處因“文革”期間農民建房遭到毀壞,目前已蕩然無存。其他幾處雖尚存,但也風化嚴重。
懷柔史學專家王寶峻先生在《懷柔文史鉤沉》一書中稱:“警心慎轡”意為往前走的路很險,騎馬要格外小心。“觀瀾”意為山泉從此處傾瀉而下,潺潺有聲。“觀瀾”下方的小字“懷野”究竟是作者署名,還是作者題字的地址,目前無法考證。“秦皇舊址”(兩處)因修建明長城時,發現此處已有長城殘址,故題字人認為這里就是秦長城遺址,但是否真是“秦皇舊址”,目前尚無史料定論。“名關”位于水頭子山泉東一華里的石門西側,兩山由一塊巨型凹石連接在一起,無堅不摧,加之這里曾是長城古道的必經之處,更是易守難攻。“極關遜險”意為萬里長城的兩個極關(山海關和嘉峪關)和這一地區的擦石口關比起來,就地勢險要而言,還要稍遜一籌。關于“天限華夷”,王先生沒有做文字解釋,但從字面上看,姑且可以認為“天”——天子,“限”——界限,“夷”——少數民族。言外之意是否可以理解為:這里已接近明朝的管轄界限。“蒼巖翠柏”:顯然是作者尋訪長城古道時,看到對面陡峭石崖上的翠柏而發出的感嘆之言。再往前行走不足1公里,一座由巨大石塊堆砌的山頭如天然造化的火車頭,栩栩如生,奔馳前行。在山頭左側的石壁上刻有“如堆”二字。其寓意是這山像是石塊堆起來的一樣。
令人稱奇的是,2009年春,人們在這兒又發現了兩處摩崖石刻,分別為“一瀉千里”和“仰視看天”。其中“一瀉千里”位于“觀瀾”對面的一個石壁上,其字義也和前面說到的“觀瀾”一脈相承,如出一轍。而“仰視看天”則是位于長城古道途中的另一處。這塊長約2米,高約1米,橫躺于古道溝底的石刻石料,像是早年從溝谷南側峭壁上脫落而來。由于此處山高谷狹,要是看天,真的需仰視才可見到。
在目前發現的11處摩崖石刻中,有三處刻有“李逢時書”。李逢時何許人也?史料記載,李逢時和譚綸、戚繼光同時代,曾出任昌平鎮左車營參將。因明朝時渤海鎮一帶歸屬昌平管轄,這些石刻很有可能是他參觀考察這里的長城古道時所書。除此之外,石刻中還有“少山書”等字樣。
在這條長城古道上,摩崖石刻到底還有多少?目前尚無定論,也許未來還會發現新的摩崖石刻,這或許是探幽者的期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