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人代會上的“一號議案”直指養老難題

2014-01-21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本次人代會接收的議案中

  “我們的議案是第一個!”1月18日,在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網上提交服務系統中,豐臺團梁小虹等13名代表提出《關于積極推進北京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議案》第一個被接收,成為這次人代會上的“一號議案”,豐臺團的工作人員一臉興奮。養老問題是這次人代會上最受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前5份議案中,有兩份是建議推進養老服務的。

  “一號議案”是豐臺團的梁小虹代表領銜提出的。他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黨委書記,之所以關注到養老的問題,是因為自己所在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大院里面就聚集了幾代航天人。第一代和第二代航天人都已經進入老齡,全院12300多位離退休職工,平均年齡70多歲,養老問題非常突出。

  梁小虹了解了很多全市的情況。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截止到2012年12月,全國老齡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12.7%,北京市則已達到20.3%。本市戶籍老年人口正以每天400人、每年15萬人的規模和年均6%的速度高速增長。

  “去住養老院,花費太高,而且老人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不免會孤單寂寞;居家養老,很多護理人員根本沒有專業的職業資格;社區養老投入不足,不具備這個條件,也就是擺上幾張床,解決老人的吃飯和休息問題。而這還遠遠不夠。”梁小虹表示。

  在如何推進養老服務這個問題上,梁小虹再三強調,一定要落實財政投入中保障養老專項資金。他認為市財政每年都應在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中按需求,撥出一定額度的資金列入養老專題項目中,以保證為老服務的資金支持。養老資金應當按各地區老人數量的比例進行投資;養老專項基金的預算應隨市國民經濟收入的提高而逐年按比例提高。在政府投資的基礎上,要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投身養老事業,吸引各企事業單位、各黨派知名人士解囊相助,投資養老行業。

  而建立并完善各街鄉鎮為老服務體系則是未來養老服務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在那些老年人集中的老舊小區里,希望政府能夠給予一些政策,建造一些單元房,配套醫療、救助、心理咨詢等服務,由社會組織運營,政府購買服務,讓我們的老人可以就近享受到優質的養老服務。”

  同時,梁小虹還提出,應該加強養老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待遇。“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更專業的醫療和護理,但養老護理員待遇低,沒有職稱的晉升空間,很少有醫生愿意照顧老人。由于專業護理人員的缺乏,大量沒有經過培訓、無資質的人員進入到這個行業,造成了服務的不規范,這些都亟待改進。”

  關鍵詞

  醫養結合

  應興建護理型康復型機構

  “本市戶籍人口截止到2012年底,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有262.9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0.3%。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有184.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4.2%。80歲的老齡人口有42.6萬人,占戶籍人口的3.3%。可以看出北京的養老事業形勢嚴峻,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昨天下午,市人大代表、律師衛愛民在接受采訪時首先拋出了這一串數字,這次上會專門帶來一份《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養老各項事業的議案》,“我們團的不少代表都在這份議案上簽了名。”

  衛愛民在兩會前的調研中發現,雖然北京創新了不少新的養老模式,如養老服務管理中心、老年互助社等,在養老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也取得了進步。但是老年人入住養老院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公共養老設施還存在比較突出的供需矛盾,部分養老機構的設施設備還比較簡陋,服務水平也不能令人滿意。

  衛愛民建議說,首先應著力解決養老機構的土地供應政策,積極落實市政府已出臺的養老土地供應政策。

  其次,從老年養老的實際需要看,失能半失能養老的問題,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目前需要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建議市政府把建設一批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作為目前工作的重點。建設一批護理型、康復型機構。

  對于目前大力提倡的居家養老,衛愛民認為應解決突出問題,即醫療服務保障和一日三餐的供應服務。

  養老護理應優先失能老人

  石景山團的人大代表安麗娟來自基層,她說自己是經常走家串戶的代表。在首鋼礦山街道居民管理委員會工作的她在走家串戶的過程中,經常發現一些失能或者半失能的老人養老存在問題,因此她的議案就是建議政府盡快推動建設養老護理院。

  安麗娟說,她見到了太多家庭為了照顧老人產生的不方便,“有的是幾個子女輪流照顧,但是這些子女白天還要上班,也挺苦的。”她還經常見到一些“小老人”,“剛剛退休了就要照顧自己的父母,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照顧多年下來,自己的身體也垮了。”

  根據安麗娟的調研,目前全市有3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只有4%左右生活在養老機構。安麗娟建議盡快建立失能老人重點保障機制。“在建設上可以不盯在新建上,有的一級、二級醫院空蕩蕩的,工作量不飽和,是否能轉成養老護理院?”安麗娟說,針對失能老人,還要考慮建立專業型的養護院,比如心血管病的、智障型的、肢體型的,按類護理可提高專業化護理水平。另外,針對手術后需康復的老人,她建議在社區衛生站建立康復站,“應該24小時都有人。”

  關鍵詞

  拓寬思路

  社區“托老所”應遍布全城

  “目前,老人選擇養老院普遍存在‘公辦進不去、民辦住不起、郊區不愿去’的情況。”議案開頭,市人大代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國有經濟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就提出了養老院的困境。

  文宗瑜建議,應該鼓勵興建社區托老所。社區托老所類似“托兒所”,可依托社區房源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日托、周托或月托”的養老服務,如此一來便解決了土地和資金的制約。同時,因為處在社區內,社區托老所還可與居家養老相互支持。“對于那些子女長期不在的家庭,可以考慮通過將房子委托給社區托老所管理的方式,讓老年人可以直接在家里接受托老所提供的養老服務,真正實現居家養老。”

  文宗瑜建議,首先,北京市應該出臺指導意見,對社區托老所的設立條件、收費標準等提出明確要求,并給予一些政策優惠,讓社區托老所遍布全城。其次,政府一方面應將社區托老所的建設列入財政預算中,另一方面還應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第三,建立社區醫院與社區托老所直通的醫療服務通道。最后,鑒于護理人員缺乏,應倡導和鼓勵志愿者參與社區托老所服務。

  清理“爛尾樓”讓位養老院

  眼看北京的老齡化在加劇,城區養老機構床位不足,鄧佑玲等代表的目光鎖定了“爛尾樓”,他們提出:清理市內“爛尾樓”,發展養老服務機構。

  鄧佑玲說,在CBD、西直門、亞運村、東二環等地段,都存在數量不等的“爛尾樓”,多數已經擱置五六年以上。“這些‘爛尾樓’的地段特好,卻長期閑置,在寸土寸金的市區里,真是浪費。”

  鄧佑玲建議,相關部門首先對全市“爛尾樓”進行清理整頓,摸清底數,進行梳理分類。然后對房屋所有權、房屋功能和相關債務分離進行思路整理,對“爛尾樓”進行評估后掛牌,拍賣給愿意發展養老服務業的私營企業,并且限制其只能用于發展養老服務業,充分發揮建筑功能,也可加快債務處理進程。

  公辦養老院“托底”須監管

  市人大代表郭鳴建議,新建養老機構的同時,應加強對現有公辦或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監管。

  按照相關規定,政府主辦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應發揮托底保障作用,重點為城市“三無”人員、農村五保對象中的老年人、經濟困難和低收入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高齡老人提供服務。

  “床位如此緊張,不少政府主辦和公辦民營養老機構也不認真執行相關規定,屬于重點保障的老人入住占已入住老人的比率不到50%,有些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養老院,甚至不足30%。”郭鳴表示,除執行規定不嚴外,還有一部分養老院只愿意接受健康老人。郭鳴建議,嚴格政府主辦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入住評估管理制度,加強對政府主辦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監督檢查,讓其發揮“托底”保障作用。

  關鍵詞

  失獨老人

  請為他們簡化入住手續

  人大代表李娟是朝外街道天福園社區服務站副站長,始終身在社區一線的她發現,失獨老人群體正面臨著一個猶如“第22條軍規”的悖論:因為“失獨”無人照料,希望進養老院,卻面對必須有“直系親屬”簽字的規定。“我的想法是,這樣的規定能不能簡化一下?”

  “在我們社區,失獨老人有兩戶,街道大概有十戶左右。”李娟告訴記者,很少有失獨老人能從陰影中走出來,他們對于正常家庭帶有一種排斥感,基本都是在“失獨”者的內部形成一個小的圈子,互相慰藉。有不少失獨老人寧可在郊區租房,也要躲開老宅。

  現在,一些失獨老人又失去了老伴,每日形影相吊,小到買菜拿不動,大到看病沒人陪,生活的每一步都非常艱難。由于心理受創嚴重,他們對于來自社區的援助又總是退避。“以前我們逢年過節,想請他們一起來包個餃子,人家客客氣氣地說,感謝社區的好意,但是就不參加了。平時我們想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也明顯能感受到并不受歡迎。”

  社區本希望協助這些老人入住養老院,可如今困境擺在眼前:必須要有“直系親屬”簽字。

  “老人的父母、子女這些直系親屬都沒了,誰給簽字?”李娟說,“真的希望民政部門能夠協助簡化這一類手續,讓他們老有所依。”

  前5份里有兩份建議推進養老服務

  現場探訪

  日間照料活動、午休全免費

  社區提供場地、設施,家政服務企業提供人員和服務,是目前不少社區采取的養老服務形式,而且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日前,記者走進南磨房街道的養老服務中心,這里是95081家庭服務中心與社區合辦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這樣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一般都采取日間照料的模式,方便那些可以自理的老人。老人們白天沒有兒女陪伴,生活寂寞,無人照料,而這里則聚集了一大群同齡人,他們白天可以在服務中心午休、吃飯、參加文體活動,晚上各自回家休息。

  在一間20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分為活動區和休息區兩個部分,休息區擺放著20多張單人床,鋪著整潔的被褥;活動區則擺滿了素描模型、畫圖工具,幾十幅漂亮的國畫掛滿了房間的墻壁,畫工精美令人驚嘆,幾個展示柜里是老人們精心制作的軟陶、串珠等手工藝品。樓上的活動室里有乒乓球等體育器械,每天還會組織老人們學唱京劇。

  老人們的這些文體活動都由社區的志愿者擔任培訓老師,參加活動和午休都是免費的。只有中午吃飯需要自己花錢,就在社區的主食餐廳解決,每人8元,可以使用老年券。

  此外,這里還跟其他商家有合作,為老人提供廉價的理發、洗衣、電影等生活服務,剪一次發只要5元,看一場電影也是5元。

  如果老人需要養老護理員入戶服務,也可以通過養老服務中心來聯系。95081家庭服務中心的專業養老護理人員會為老人評估健康情況,并制定居家養老的護理方案,定時上門為老人護理、清潔、喂食、進行康復鍛煉。

  眼下,這些養老護理員都得提前預約。按照中心的發展計劃,未來將會把養老護理員直接安排在社區上班,老人們白天生活在照料中心,護理員隨時為他們提供專業化服務。

  愿景

  養老券一卡走遍全京城

  北京老人年滿80周歲都可以領取養老(助殘)券,并且全市通用。不過一些地區發放的是紙質的養老券,另一些地區用的是磁卡。市政協委員王茁在調研一些定點服務商后發現,有些地方只收紙質券,而另一些定點服務商只能刷卡。

  “如果能把紙質的養老券和磁卡形式的養老券統一起來,老年人就會更加方便。”王茁說,既然養老券全市通用,就應該把這些細節做得更好。

  此外,王茁委員認為,定點服務商的數量也應該增加,尤其是小餐館的數量。很多老年人家里不做飯,就用養老券去買飯。“收養老券的餐館太少,慶豐包子鋪可以收,但也不能讓老人天天吃包子啊。可以首先從國營餐館開始,大力推行養老券。”

  愿景

  社區推廣“一鍵式”醫療

  除了吃飯問題,醫療問題也是居家養老的重點。市政協委員、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王以新建議推廣“一鍵式”醫療服務。

  “一鍵式”醫療服務是指在老年人遭遇急癥時只要在家按下按鍵,社區醫院就會立刻有醫生上門。王以新介紹,到2014年年底,社區“一鍵式”服務就將在海淀區普及。她希望能夠盡快在全市推廣,“就像電視機頂盒一樣,每家每戶都裝上。”普及之后,社區醫院就要為轄區內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類似于家庭醫生。這樣的話,社區醫院勢必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需要引進、留住更多的優秀醫生。

  虛擬養老 全城覆蓋

  今天老去的是我們的父母,明天老去的就是我們自己,老齡化的步伐不可逆轉地走來。養老問題一直是市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本次市政協全會上,眾多委員聚焦養老問題,出謀劃策,為北京市養老服務繪制美好愿景。

  愿景

  虛擬養老院隨時隨地進

  住在自己家里,不論是做飯洗衣還是就醫聊天,需要什么服務,一個電話就有人上門……如果當您老了的時候能夠享受到這樣的服務,您是否還會選擇到養老院入住?

  這是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億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時念洋為北京市應對老齡化社會提出的虛擬養老院設想。

  時念洋建議北京大力發展的虛擬養老院,是以居家養老對象會員制、家政服務隊伍員工制為組織網絡,以社會化與市場化相結合為經營模式的全新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虛擬養老院是一所沒有圍墻的養老院。通過政府搭建的信息服務平臺,當老年人有服務需要時,撥一個電話給信息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平臺就會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務企業的員工上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而政府負責對服務質量進行監督。”時念洋說,虛擬養老院投資少,服務范圍大,老人不必住在養老院中被動接受服務,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通過虛擬養老院運作模式的探索,最終還能夠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

  實現虛擬養老院首先要擴大它的覆蓋面,時念洋建議在城區應實行全覆蓋。政府在制定規劃、出臺政策、制定行業標準、市場管理等方面對虛擬養老院模式予以全面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現有的電信技術服務平臺,吸納各區縣原有居家養老工作的做法和經驗,來制定實施規劃,有步驟地把虛擬養老院的建設覆蓋到全市城區,探索一條城市養老的新路子。

  愿景

  配餐中心服務一日三餐

  “民以食為天,應結合老年人的需求和特點,建立一個配餐中心,由這個配餐中心向各個社區送餐。政府部門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對配餐企業給予一定的支持,擴大社區食堂的輻射面,以方便老年人就餐。”

  市政協委員、北京二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郊食品冷凍廠廠長唐俊杰說,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模式在推行中因各政府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容易導致各部門不能有效協作。政府部門應明確賦予街道辦事處居家養老的主責,堅持依托社區,積極整合利用社區內醫療服務站、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等服務資源以及社區內居民,就近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盡可能在社區范圍內解決老年人的各種服務需求。

  愿景

  郊區培訓中心改養老院

  自從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后,不少政府機關在郊區建設的培訓中心也逐漸冷清甚至閑置下來。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殘聯理事長吳文彥認為,應該把這些空出來的培訓中心改為養老院。

  經過調研吳文彥發現,在懷柔雁棲湖周圍有大約30多家培訓中心,分別屬于不同的政府部門,其中很多已經閑置。吳文彥希望通過公辦民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把這些國有的培訓中心交給社會組織、社會機構來經營。對于改建后養老院的價格,吳文彥認為,應該首先保證最基本的老年人的需求,也就是要提供一些價格比較低的床位。此外,也應允許存在高端的養老院,可以按照市場價格來運營。

  愿景

  新建養老院就在醫院旁

  王以新委員建議新建的養老院應當毗鄰醫院,這樣能更好保證入住老人的醫療需求。目前一些養老機構雖配備醫護人員,但水平有限,老人遇到病癥,只能送往醫院。如果能臨近醫院,就能讓患病老人及時得到醫治。

  對于住在養老院的老人來說,對醫院的需要更體現在日常用藥上。王以新表示,臨近醫院也可以讓老人日常拿藥更方便。“就像新建小區要配套幼兒園一樣,”王以新說,新建的養老機構也應該建在醫院旁邊。規劃在郊區的養老院,也應該建在臨近區、縣醫院的地方。

  愿景

  日間照料午餐應更便宜

  老人白天到照料所里由專人看護,夜間回家睡覺,這種社區組織的日間照料所很受老人歡迎。在八角街道北里社區的日間照料所里,每一頓午飯12元,包括兩葷一素。能夠容納50位老年人的照料所里,每天來吃午飯的老人有30多人。

  市政協委員、石景山區總工會主席李桂珍說,雖然午餐只有12元,可也讓很多老人覺得并不便宜。可即使是這個價格,如果沒有政府的補助,照料所還是無法支撐下去。為此,李桂珍建議,政府應該給社區養老更多的補助,讓社區養老能夠推進下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