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擇校現象普遍,各個學校都是挑好學生,現在徹底取消了入學考試選拔,學生生源發生了很大變化,怎么搞好教學是考驗每個學校的大問題。
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是教育領域一大頑疾,多年來難以根治甚至愈演愈烈,在北京等大城市尤其嚴重。今年以來,北京市西城區嚴格落實教育部、 北京市有關要求,以堅決態度和空前力度實施義務教育綜合改革,通過取消“共建生”防堵以權擇校、實行學區制嚴格就近入學、紀委介入強化招生監督、普通小學 直升優質初中、探索集團辦學提升教育水平等綜合措施,有力推進了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贏得了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教育系統人士表示,對于中央部委、央企等單位集中的西城區而言,治理擇校難度和阻力更大,但西城區能夠“啃”動這塊“硬骨頭”,對其他地區治理擇校、推進教育改革具有啟示意義。
從取消“共建生”開始
作為首都城市核心區,西城區名校云集、優質教育資源豐富,但也存在分布不均衡、擇校現象嚴重等問題。西城區委書記王寧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 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今年年初,西城區開始謀劃招生改革問題,就在這時,教育部出臺了要求 19個重點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意見,北京市積極跟進很快出臺方案,這也為西城區推進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這次改革,我們就要動真格、 要真改,真正改出成效。”
今年4月中旬,北京市教委出臺了《關于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提出今年“小升初”將取消“共建生”,小學免試就近入學,“小 升初”實行單校劃片或多校劃片入學。為確保就近入學措施落實,全市使用統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通過電腦記錄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教育行政部門依據 權限進行查詢和監控。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西城區要實施取消擇校、就近入學等教改措施,在全市各區縣中難度幾乎是最大的,其關鍵就是能否取消“共建生”。
在北京,不少中央單位、市級機關、國企等單位多與優質中小學通過建立“共建”關系,每年獲得一定數額的職工子女入學名額,而且由共建還衍生出“黃牛”等現象。“西城區有中央單位上百家,共建占比大,群眾意見強烈。”西城區分管教育的副區長陳寧說。
“為摸清實情,區領導和教委負責人跑遍了全區所有的學校,與校長、教師開座談會,聽取各部門意見,大家都認為應該改、必須改。”西城區教委主任丁大偉說。
陳寧告訴本刊記者:“取消共建政策出臺后,區里專門為轄區內中央單位召開政策宣講會,還對50多家單位上門服務,講明政策。盡管這些單位職工子女入學的期望值受到限制,但對西城區教育改革的政策給予了充分理解和配合。”
避免跨學區擇校
為推進就近入學工作順利實施,西城區以規劃引領,優化全區義務教育資源布局,統籌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并出臺實施了一攬子改革措施:
一是以街道行政區劃為基礎,試行學區制,做到每個學區都有優質校,確保家長沒有動力再跨學區擇校;二是采取教育集團擴大范圍、將薄弱學校并入優 質學校、試點優質中學設立附屬小學等措施,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能力;三是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完善學校教育教學功能和辦學整體水平;四是統籌藝術、科 技、體育等各類資源,豐富素質教育內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通過學區制,實現了全區11個學區都有優質學校,并將19所薄弱學校合并到優質學校,這從根本上遏制了家長跨學區擇校的愿望。”丁大偉舉例 說,比如,將長安小學、民族團結小學等6所小學并入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簡稱“實驗二小”),實行統一教學管理和促進師資流動,擴大了優質教育的覆蓋范 圍,家長就沒有必要都往實驗二小擠了,一些原本招不來學生的學校也不愁生源了。此外,今年,西城區擴大集團化辦學范圍,新成立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北京市第一實驗小學等教育集團,使全區教育集團達15個,涉及73所中小學。
西城區民族團結小學今年被并入名校實驗二小,改名為實驗二小德勝校區,校區執行校長張紅告訴本刊記者,這次并校不只是掛個名校的牌子,而是要從 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師資交流方面做到真正的融合,今年秋季開學后就會先交流十多名教師,到對方學校去上課,努力實現真正的融合。
除了學校合并,西城區還通過探索小學直升優質初中模式,提高一些“弱校”的吸引力。比如,今年確定了西什庫小學、雷鋒小學、椿樹館小學等12所 小學明年起按比例直升優質初中,政策一出,這些小學的招生形勢發生巨變。椿樹館小學校長李晟告訴本刊記者,學校學生以往70%是外地務工人員子女,片區內 的北京戶籍學生沒有門路擇校的才留下來。區教委確定我們學校明年起可按比例直升北京八中的消息公布后,很多家長今年都不走了,學校的生源質量有了質的轉 變,北京戶籍學生達到了80%。
學生家長郭昕說,今年區里不允許跨學區和擇校,加上區里確定原本很普通的裕中小學今后可直升有名的三帆中學,自己的孩子上裕中小學也就能心安理得了。
杜絕“權錢擇校”
有了學區制、學校重新布局等為基礎,西城區在招生政策上嚴格執行就近劃片入學,禁止跨學區擇校,并堅持公開透明,紀檢部門全程監督,實現了學生 免試就近入學。據統計,小學入學除了寄宿制、民辦學校等入學方式,全區小學生百分之百實現就近入學;“小升初”除了寄宿制、民辦學校、特長選拔、直升等入 學方式外,實現百分之百計算機派位,計算機派位5958人,占77%,比去年提高了20%。
西城區區長王少峰表示,西城區在推進招生方式改革時,加強前期調研,充分考慮各種情況,完善招生方案,招生政策一旦確定,就嚴格執行,不留一個 “點招”名額。在操作環節,中小學生入學全部使用全市統一的招生網站,采取電腦派位,減少人為操作。對于針對中央部委、部隊等單位的政策保障協調入學,全 部采用單位對單位進行,將人情關系變為單位關系,不允許個人操作。為嚴格執行,專門由紀檢部門全程參與監督招生過程。
陳寧介紹說,西城區這次規范了招生方式和招生程序,大大凈化了招生環境。比如,以前“小升初”入學方式就有11種,現在只剩電腦派位、推優派 位、特長生、九年一貫制直升等4種,擠壓了個人操作的空間,堵塞了漏洞。以前招生比較亂,存在暗箱操作,而現在規范了渠道、明確了規則,全部以單位組織形 式進行,用機制、用規范、用電腦,實現了公權力全部歸“公”,“陽光運行”。
“沒想到今年區里的招生政策改革幅度這么大,改得這么堅決!”黃城根小學是一所熱門小學,校長麥峰告訴本刊記者,學校以前有17家共建單位,都 是中央、市級政府部門和企業,一年有200個共建名額,報名的有上千人。“那么多單位以前都求我,現在我這個校長一點權力都沒了,但另一方面,普通家庭孩 子上我們學校的機會增多了,大多數老百姓滿意了。”他說。
從“挑好學生教”
到“把每個學生教好”
北京西城區治理擇校初戰告捷,但義務教育綜合改革并非一日之功,今后教育工作整體提升仍將面臨巨大挑戰。
西城區教育系統人士受訪時表示,此次西城區發揮政府功能,對教育資源重新布局優化,有力推動了義務教育朝著更加公平、均衡的方向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新問題不可忽視:各個學校的生源都發生了變化,如何防止成績下滑、確保教學質量提升是個巨大挑戰。
“今年招生改革后,大家都在考慮:學生換了,我怎么教?從以前的挑好學生來教,變為教好學生,把每個學生教好。這個任務很艱巨。”丁大偉說,以 前擇校現象普遍,各個學校都是挑好學生,現在徹底取消了入學考試選拔,學生生源發生了很大變化,怎么搞好教學是考驗每個學校的大問題。
北京市十三中校長馬景林說,實施教育資源優化布局和整合,政府行為已基本告一段落,接下來要過渡到教育內涵發展,面臨的挑戰更大,各個學校都要 面對生源質量變化帶來的新情況,努力加強學校文化和教育內涵建設。麥峰坦承:“以前有擇校時,我們都是挑好學生,比如共建名額200個,報名的過千人,只 能通過測試來挑選優秀生源。現在班上的學生層次差異大,分數相差可能幾十分,這種情況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肯定得變了。”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對學校布局和教育資源重新優化配置后,應建立配套的考核評價機制。實驗二小校長李烈建議,面對辦學新格局,應采取新的學校 評價標準與機制,考慮到教育集團、合并校和“大帶小”的情況,應采取過程性增值性評價,而非結果性督導性評價比重。麥峰認為,以前是側重上級教育督導部門 的評價,今后應加大家長對學校的評價,要征求每一個學生家長的意見。此外,應允許集團校進行一些探索,比如用人機制上給予學校更多權力,有助于搞活內部激 勵機制。
西城區的許多中小學校長、教師以及學生家長都表示,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政府應該堅定決心不能松勁,持之以恒推進改革進一步深化。同時,建 議教育部及市級層面嚴格措施,督促各地各級共同推進義務教育綜合改革,加大懲治各類違背相關政策的辦學行為,營造全國全行業推進教育改革的氛圍,防止西城 區的教育改革成為“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