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擁有了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到今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將迎來自己的三周歲生日,而這距離其設計壽命已經超期服役了1年整。今天上午,航天人為天宮一號舉辦了“慶生會”,將天宮一號三年以來的在軌運營情況進行了公布。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紹,天宮一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個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2年。
作為我國未來空間站的雛形,三年來天宮一號先后與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飛船,圓滿完成6次自動和航天員手控空間交會對接,完成了航天器組合體控制與管理、航天員在軌駐留保障、航天員在軌維修操作等一系列技術試驗驗證,開展了對地遙感應用、空間物理與環境探測和空間材料實驗,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信息,為我國載人空間站研制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
目前天宮一號運行狀態良好,各類裝載設備功能正常,攜帶的推進劑充足,具備繼續在軌工作條件,相關部門正在對其進行密切地跟蹤監控和維護管理,盡可能延長其在軌運行壽命,為繼續開展空間應用與拓展試驗奠定基礎。
此外,王兆耀透露,我國將于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隨后分別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其對接。鑒于發射時間,未來很有可能出現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兩個飛行器同時在軌飛行的場景。有關專家正在研究利用這種機會開展相關實驗。天宮二號在重量上與天宮一號相當,但載荷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應用上也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將開展地球科學研究、生命科學研究和基礎物理實驗等。
按照目前的計劃,我國預計將在2018年前后發射空間站核心艙,開展相關實驗,并在2022年前后發射實驗艙,完成我國整個空間站的建造。
據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總工程師姜國華介紹,目前航天員人選主要來自空軍飛行員,未來隨著空間站任務的推進,在航天員隊伍中將會出現飛行工程師、科學家兩類新的面孔。目前,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中,正在著手進行飛行工程師類型的準備,未來根據任務需要再在科學家隊伍中進行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