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我國醫學投入巨大卻鮮有世界性成果需深思

2014-10-26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近年來,我國在醫學界投入巨大,但很少有世界性影響的醫學研究成果。“在當前的醫學前沿領域,我國有幾個 人占有一席之地?有幾項研究成果是世界性的?”23日,在中日友好醫院建院30周年《而立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的發問值得 深思。

  曹雪濤介紹,當前我國醫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絕大部分臨床診療技術是從國外引進的,能夠造福患者的獨創技術很少;大型醫療器械和藥品絕大部分也是從國外進口或仿造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多。

  患者感到“看病貴”,主要是檢查費高、藥費高。以患者在醫院經常遇到的核磁共振檢查為例,在北京做一次需要費用約800元。記者了解到,目前我 國大型醫療設備如CT和3T的核磁基本上被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電氣和荷蘭飛利浦這三家國外廠家壟斷。實際上,“大醫院購買的核磁共振機等大型設備招標, 幾乎沒有國產品牌來投標,因為國內的相關產品還不入流。”一家三甲醫院的放射科主任說。

  我國有大量的患者人群,有巨大的國家財力投入,為什么先進的醫療技術、好藥品、好醫療器械幾乎都要靠進口、仿造?有醫學界專家認為,因為當前大小病患者都涌進大醫院,本該解決疑難雜癥、引領醫學研究的大醫院的醫生“忙得顧不上吃飯、喝水,搞科研較少”。

  為改變這一狀況,北京新醫改提出,合理劃分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塔尖”是國家重點學科、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逐步大幅度壓縮大醫院普通門診, 最終形成“金字塔”型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遏制“塔尖”大醫院盲目擴張的逐利勢頭,讓他們能夠代表國家醫學最高水平,重點提升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力量。

  當然也有醫生、醫學科研人員認為,我國醫學科研發展慢,因為科研條件不夠優越等。曹雪濤說:“做科學研究,更多靠智慧,而不是靠條件。”比如我 國醫學專家發現沙眼衣原體、探索出大面積燒傷救治、斷手再植、發現青蒿素等都是世界級貢獻。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

  醫改對于廣大患者而言,無非希望獲得更好更便宜的診療技術和藥品等。希望通過深化醫改,讓更多醫學專家能夠通過科研探索發現世界一流的醫學技術、藥品和醫療器械,緩解“看病貴”,同時在世界醫學領域作出更大貢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