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閣?怎樣讓成果轉化帶來效益?這些問題持續困擾著我國科技體制創新。北京中關村核心 區在豐富的高校、院所與企業主體間聚資源、搭平臺、促轉化,形成產學研結合的“中關村模式”,推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向前邁進。
中關村:喚醒實驗室沉睡的財富
9月,清華大學通過電磁耦合方式研制的可充電式腦起搏器正式亮相。清華大學教授李路明介紹,相較於傳統原電池腦起搏器4到6年的壽命,清華大學的研發成果使用壽命可提升到10年以上,平均為每位患者節省費用10余萬元。
從實驗室成果到自主創新醫療產品,“中關村創造”不僅使國內數百萬帕金森氏癥患者受益,更帶來經濟效益。2009年,在北京市科委等部門支持下,清華大學科研成果開始煥發活力。國產腦起搏器研發納入中關村重大成果之一,促其進入產業化。
類似的,北京大學與中關村核心區對接“小核酸”“MG3分子蛋白”“流體力學仿真”“PM2.5治理”等關鍵研發成果產業化項目正加速落地海澱中關村。
近年來,擁有40余所高校、200余家科研機構的北京海澱中關村,破除制約成果轉化的因素,著眼“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協同創新研究院、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為促科技成果轉化做出積極探索。
“新型研究院”聯動大市場
8月末,一座“新型研究院”在北京西北五環外的創業區掛牌亮相。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不同於以科研為導向的傳統研究機構,它把促進高校、機構、企業、市場“協同創新”視為己任。
這一研究院由政府、高校等多方出資,按照市場化方式咦骺傄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