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意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伴隨著利率市場化同時推進,銀行負債成本日趨抬升。作為給實體經濟“供血”的銀行系統縱然流動性寬裕,但其資金配置更傾向于高風險、高收益資產,資產負債表出現新的商業配置邏輯。
專家認為,在銀行逐利的本能驅使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還需要配套政策,未來將通過大力推進銀行理財產品直接投資實體經濟、發展直接融資等措施,在穩健貨幣政策背景下,實現降低融資成本的效果最大化。
困境 資金中樞下移難掩銀行負債壓力
從商業銀行獲得資金的角度來看,存款和銀行間市場拆借都是重要來源,尤其從現在的趨勢來看,從貨幣市場上拆借資金已經成為很多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獲取資金的手段。
從年初至現在,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已經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小幅下行。據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披露,一季度,央行7天期逆回購操作 利率下行30個基點至3.55%,以穩定市場預期,增強貨幣政策操作效果,促進社會融資成本降低。4月份,順應市場利率下行走勢,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下 行20個基點至3.35%。最新數據顯示,5月12日,7天期回購定盤利率為2.16%,較去年12月的高點有較大回落。這意味著,銀行從貨幣市場獲得資 金的成本確實在降低。
而從存款的角度來看,降息也意味著銀行存款類負債的成本在下降,不過由于央行同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基準利率的 1.3倍擴大到1.5倍,實際上降息后存款利率的上限反而有所上升。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07個百分點,1年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125個百分 點,3年期存款利率上限提高0.375個百分點。不過,據記者觀察,截至目前,暫無銀行將利率“一浮到頂”,大部分銀行的存款定價為基準利率10%至 40%,因此負債成本整體也是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不過,負債端資金價格的下降仍然無法緩解銀行巨大的負債成本壓力。一位商業銀行資產管理部門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近幾年來,銀行負 債理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粗略統計下來,大約有35萬億已經從銀行的存款端轉移出去,不體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之內。而且每年理財增量都在10%到20% 之間,這意味著,每年銀行存款要減少3萬億到3.5萬億。“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相對較高,雖然伴隨著貨幣市場利率下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會下行,但是下降 還是有限,銀行這方面成本還是不低。”該人士坦言。
策略 銀行配置高收益資產緩解成本壓力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銀行資產負債規模大幅放緩,并且也改變了自己配置的結構。“現在銀行流動資金充裕,但負債成本上升,銀行在資產配置方 面會傾向于一些高收益資產,比如增加對高收益的信用債、非標及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減少對利率債等低收益產品的需求。”一位股份制銀行資金市場部人士分析 稱。
從收益上看,新的資金配置模式促使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大幅增長,投行、托管、理財等新興業務繼續成為重要的拉動因素,截至今年一季度末,8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共計631.99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平均水平在兩成之上,達到24.90%。
海通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姜超指出,過去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表內存款,其主要投向大約90%是貸款,剩余10%左右投資在債券市場。而在銀行 理財的時代,其資產僅有35%以內可以配置在非標資產(貸款),而其余65%以上都必須配置在資本市場,考慮到銀行理財高預期收益率的特點,其在資本市場 的配置以債券為主,但也可以通過保本策略進入股票市場,即便假定其股票配置比例僅為5%、債券配置比例為60%,其對資本市場的配置比例均遠高于過去以存 款為主的時代。
在降息通道之下,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各種理財項目收益也將出現下滑,各類理財收益或走低,預計銀行類理財會降低至5%以下,寶寶類產品收益 率甚至有可能跌破4%。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降息降準均會帶動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調,尤其是一直受投資者關注的貨幣型基金收益率 將可能延續走低的態勢。
姜超分析稱,“過去中國居民儲蓄的資金主要通過存款、貸款的形式投放到了實體經濟,而未來銀行理財則將居民儲蓄的資金直接投放到了資本市場,意味著居民儲蓄與資本市場的正式連通。”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資金趨利的趨勢誘使資金繼續流向樓市和股市,那么無疑會讓中國經濟重走對房產和土地財政的單一依賴老路,對扭轉中國經濟結構無益。
期待 降低實體融資成本仍需政策配合
實際上,央行降息政策配合之前的降準意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但如果資金過多流向股市,會進一步加劇股市泡沫,使實體經濟難以獲得足夠資 金“輸血”,無法擺脫融資難困局,如果對降準資金缺乏有效政策引導,則很可能會使銀行流動性和信貸資金“繞道走”,出現流向變異,資金“脫實向虛”的本質 問題則難以改變。
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3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56%,比上年12月下降0.22個百分點, 同比回落0.62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6.78%,比上年12月下降0.15個百分點;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5.40%,比上年 12月下降 0.27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總體下行,3月份加權平均利率為6.01%,比上年12月下降0.23個百分點。貸款利率中樞有所下行, 不過,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資金成本可能還是難言之痛。
據了解,目前國有大型銀行對小企業貸款的貸款定價通常為基準利率上浮30%左右,貸款利率平均在8%上下,包含了有充足抵質押擔保的平均貸 款定價水平。如果企業無法提供合格的自有資產作為抵押物,被迫采用第三方保證或非自有資產擔保的方式,其融資成本更高。建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曾撰文指 出,“以目前較為普遍的擔保公司擔保融資為例,除銀行貸款利息外,企業通常還需向擔保公司繳納10%左右的保證金,支付3%至5%的擔保服務費,融資成本 將達到10%至13%,甚至會達到15%左右。”從溫州指數看民間融資利率,目前則在20%左右。
盡管監管層出臺了多項政策激勵銀行將資金投向三農和小微領域,試圖解決這類實體經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但是,記者日前在調研中了解 到,不少銀行業人士坦言,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考慮,銀行還是沒有動力去把更多信貸配置在這一領域。“畢竟做小微企業成本相對要高,經濟下行期,小微企業抗 風險能力更弱。”該人士表示。
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還要需要一些政策配套措施,農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表示,“對于實體經濟融資問題,財政政策比貨幣 政策更有效,所以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適當增加財政赤字,增加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以穩定基礎設施投資,增加財政資金對支農支小貸款的鼓勵政策,以及對實施 一些稅收減免政策。”
業內判斷,此次降息之后,降準降息還會相繼出現,不過,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結構性問題亟需解決的非常時期,央行通過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 間接承擔部分地方債務置換等財政問題,也是必要的靈活政策手段。未來將通過大力推進銀行理財產品直接投資實體經濟、發展直接融資等措施,實現降低融資成本 的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