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讓文化之香“沉”入城市街角

2016-08-03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環顧店內,兩個字——書海。

  老板架著梯子,上上下下,愣是從4萬冊書中搜出來一本《北平風俗類征》。接過書,90后北京女孩田海遙欣然而笑,此前她幾乎跑遍了京城各大書店也沒買到這本書。

  藏著《北平風俗類征》的這個地方,名叫磚讀空間,是一處530平方米的院落,位于西四南大街磚塔胡同。讀者到此,可看書、買書、觀展、喝茶、聽講座……

  磚讀空間是個縮影,從中能看到北京市為保障市民更便捷地獲得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文化共享模式、構建新型公共文化體系的新嘗試。

  磚讀空間的掌柜是80后小伙兒崔勇。2009年,他在前門開了一家十幾平方米的正陽書局,房租昂貴,艱難維持。2012年前后,國內實體書店遭遇倒閉潮,正陽書局更加風雨飄搖。

  適逢西城區決定利用騰退出來的文物場所改造閱讀空間,磚讀空間成為第一塊試驗田。2014年,西城區文化委、北京出版社、西城區第一圖書館等, 聯合成立磚讀空間運營管理委員會,正陽書局受委托管理磚讀空間。“正陽書局搬到磚讀空間以后,房租減免了,生存問題不用擔憂了!”崔勇說,如今在此辦理讀 者卡的人數已達5000人,均是讀書人、愛書者。

  “公共閱讀與文物場所的結合,有接續歷史文化的共振效應。”西城文化委主任孫勁松說。在他看來,磚讀空間的成功嘗試,走出了政府與品牌書店、社會機構合作,盤活、拓展公共文化空間的新路。

  拋出一塊“磚”,引出一批“玉”。在全市,由古建或閑置場地改造的特色閱讀空間紛紛涌現,比如西城區的白云驛站閱讀空間、東城區的北京閱讀季基地、海淀區的香山書院等,共有20余家。

  北京城寸土寸金,然而在保障公共文化空間上卻不含糊。

  海淀區田村路40號院的阜四社區文化中心,每天從早上9點開始,都會聚集不少的老人、孩子。然而,一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雜亂不堪的舊車棚。田 村街道和小區產權單位北京橡膠工業設計研究院商議之后決定,把這處舊車棚改建成一處“樓房中的大雜院”。一年后,一座公益性多功能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展露新 顏。

    朝陽區團結湖街道利用團結湖中路北一條一處閑置多年的院子,建成文化活動中心;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和皮卡書屋合作,為周邊居民定制文化服務……目前,全市 已建成326個綜合文化中心,社區覆蓋率99.09%。其中,街道綜合文化中心144個,街道覆蓋率97.99%。

  市、區、街鄉、社村——目前全市已建成四級文化設施6934個,市區兩級覆蓋率達100%,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公共圖書、文化活動、公益演出三個配送體系也已經建立起來。

  “十三五”期間,首都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奔著“四化”走,即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特別是把基層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重點領域,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配送體系,將各類文化資源納入到全市公共文化配送網絡之中,貫通基層各站點,形成一盤棋。

  高效能、優質化的文化共享,正在成為文化給養深入城市肌理的觸角,讓文化之香“沉”入北京城的角角落落。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