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三冠王”
在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左)指導在讀博士季丹丹進行三維視頻顯微鏡實驗(2016年10月21日攝)。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王澤山在含能材料領域貢獻突出,曾于1993年、1996年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在9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再 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成為罕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冠王”。
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昨天在北京舉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授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和中 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予279個項目,北京共有70個項目獲獎,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1.7%。自國家科學技 術獎勵條例實施以來,北京獲獎項目連續十七年全國第一。
最高獎 巾幗不讓須眉
首授女科學家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授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屠呦呦的獲獎,也是國家最高科技獎首次授予女科學家。
屠呦呦與團隊從大量中醫古籍中篩選出中藥青蒿作為抗瘧的首選藥物,創建了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率先提取得到對瘧原蟲抑制率達 100%的青蒿抗瘧有效部位“醚中干”,并通過“以身試藥”,進行青蒿素單體的臨床試驗,將青蒿素開發為我國實施新藥審批辦法以來第一個新藥。青蒿素的發 現和抗瘧作用標志著人類抗瘧藥物發展的新方向。上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以青蒿素類為主的復合療法(ACT)作為瘧疾的首選方案,現已 為全球瘧疾流行地區所廣泛使用,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此次獎勵大會上,女科學家成績突出。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15個項目由女性科學家領導,包括首項由女科學家掛帥的科 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個獲獎項目團隊成員中,女性科學家占到一半,其研究成果既有新型活性染料,也有我國首艘海洋無人測量艇。
誕生首位“40后”獲獎者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在80歲以上,2016年國家最高科技獎出現了首位“40后”。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75歲 的趙忠賢院士憑借超導領域的研究,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昨天他得到了國家最高科技獎。趙忠賢謙遜地表示,得獎從未被當作研究的目的,“我做研究 從來沒想過拿獎,從來沒有。至于諾貝爾獎,有這個情結也挺好,但別太過了。我的個人想法是我們做科學研究其實是為人類的文明添磚加瓦,可能添磚加瓦大了 點,就加上一滴水吧,匯集到人類文明的長河之中。二是滿足國家的科技發展需求。”
趙忠賢曾數次擔任國際超導大會和國際低溫物理大會主席。他培養的很多人才也已經成為領軍人物和國際上該領域的一流學者。
北京獎項 再創歷史新高
摘得六成高等級獎項
經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兩名最高獎獲獎人,以及279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獎 共42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1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 20項(含創新團隊3項),二等獎149項。此外,還有5名外籍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此次頒獎,北京市共摘得70項國家科技獎,不僅獲獎數全國第一,而且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全都來自北京,惟一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也被北京包攬。北京市獎勵辦公室負責人分析,此次國家獎高等級獎項中,北京獲得8項,占比達61.5%。北京有7個項目獲一等獎,占 一等獎總數的58.3%,再創歷史新高。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
由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斬獲此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面向移動互聯網需求提供更高速、更低時延的寬帶接入能力,是全球技術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也是促進 “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團隊歷經十年,攻克了TDD寬帶、高速移動和大容量等全球技術難題以及大帶寬高速率、多模多頻、低功耗、復雜干擾等 4G產品難題,研制出TD-LTE高集成度28nm“五模十三頻”芯片,建成優質4G網絡;實現了我國主導的TD-LTE技術戰勝了美國主導的WiMAX 等競爭技術,成為全球主流的4G標準。可以說,該技術完成了我國移動通信“從邊緣到主流、從低端到高端、從跟隨到領先”的歷史性突破。
據統計,該項目提出并主導的TD-LTE國際標準,授權專利近3千件,扭轉了我國移動通信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我國移動通信 全產業鏈競爭力大幅提升,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截至目前,TD-LTE已在43個國家部署76張商用網絡,我國企業占4G基站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近三 年,TD-LTE產值累計達1.29萬億元,帶動“互聯網+”蓬勃發展。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大亞灣反應堆實驗
17年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9度空缺,2016年度該獎項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主持完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摘得。
項目團隊開展了關于中微子振蕩模式的相關研究,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完整實驗方案和探測器設計,完成了大亞灣反應堆相關探測器的研制工作,最終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并精確測量了其振蕩幅度。項目成果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并一步跨入國際先進行列且保持領先地位。
惠民生
大量科技成果融入你我生活
多器官損傷修復技術使50萬患者受益
此次獲獎的不少北京項目已得到應用,惠及民生。
由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唐佩福教授、創傷研究所姚詠明教授領銜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嚴重戰創傷多器官障礙與損傷修復的創新理論及關鍵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目前,多器官、多系統、復雜性損傷不僅致死率、致殘率高,臨床救治也極其困難,已成為世界醫學研究的熱點與難題。姚詠明以及團隊歷時20余年系 統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揭示了多器官損害發病的免疫負向調控機制,研發出具有抗炎、調節免疫雙功效,防治多器官損害的新藥;建立了新的多器官損害診斷標準、 病情嚴重程度分級、預后評估系統;研發了用于復雜髖臼骨折固定的新型內固定器材,簡化了術式;建立了骨感染軟組織與骨同步修復新技術,解決了頑固性骨感染 的重大難題;此外還提出了新的神經損傷分類與分級標準,并創建了復雜神經損傷的修復與功能重建方法。
據介紹,該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已在1000余家單位推廣應用,受益患者達50余萬人,汶川、雅安、玉樹等地震災害救援中,該項目成果也得到廣泛應用。
此外,腦血管病也成為我國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殘的首位病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完成的“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及其防控關鍵技術與應用” 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北京市科技計劃支持下,研究團隊以降低腦血管病復發率和致殘率為目標,提出了“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概念和防治措施;開 創了“雙重抗血小板(簡稱雙抗)”治療新技術,使90天復發風險在不增加出血的前提下降低32%,并進入臨床應用,目前該成果被國內外600余家醫療機構 采納和應用。
“安全衛士”破解大停電難題
互聯電網受到擾動后的動態過程中,關鍵輸電斷面聯絡線連鎖開斷、受端電網局部電壓崩潰是引發大停電的兩大直接原因。根據CIGRE的數據,21 世紀發生的13次負荷損失超過300萬千瓦的大停電事故中,與之相關的高達12次,影響人口超過10億,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與國外相比,我國電 網輸電規模、輸電距離、電壓等級均居世界第一,由此帶來的輸電斷面安全運行問題、受端電網動態電壓支撐問題更為突出,動態過程安全防御問題亟待解決。
在國家973計劃等項目支持下,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科研團隊歷時14年攻關,首次建立了互聯電網動態過程安全防御技術體系,項目成果總體 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項目奪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據悉,該項目直接經濟效益11.6億元,成果應用于34個省級及以上電網規劃調度運行及高校科研 教學中,大幅提升了互聯電網動態過程安全防御能力,有力保障了西南水電大規模送出。
“DTMB系統國際化和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北京海爾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承擔了該項目核心芯片的研發 任務。據介紹,DTMB中文全稱為“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此項目開創了中國國家標準進入國際標準,標準從芯片、整機終端產 品實現,與發射和前端設備配套,直至承載著中國標準和文化輸出,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
晶型研究助國產藥提升質量
“化學藥物晶型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項目團隊經過多年研究,不僅認識了藥物 晶型存在的問題,而且在我國仿制藥物質量提高和創新藥物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提高了我國部分仿制藥物的質量,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效益。
藥物晶型看似高深,簡單說就是藥物的形態,這種藥物形態通常表現在藥物原料上,比如蔗糖,至少就有白綿糖和白砂糖兩種形式。同樣一種藥物,有的是柱狀結晶,有的是片狀結晶,有的是粉末,這就是藥物的晶型。
同樣一種藥物如果存在不同的晶型,是否會改變藥物的本質?答案是:藥物的不同晶型依然是同一個藥物,但性質可以完全不同,例如無味氯霉素,不同晶型作用差別就非常大,合適的晶型可以抗菌,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晶型不合適就不會產生治療效果,貽誤病情。
研究藥物的晶型狀態是一項復雜的高科技,既要研究晶型的形成過程,又要研究晶型的性質特點,還要研究晶型的制備工藝,更要評價對藥物作用的影 響,只有通過系統研究才能夠保證藥物的優良質量。人們通常認為,國產藥不如進口藥,是什么原因?經過長期探索,人們才認識到,其實國產藥與進口藥本質上并 沒有差異,其質量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晶型不同造成的。要想讓我國人民以合理的價格使用優質的藥物,晶型研究是必須的。
時評
允許十年不鳴 爭取一鳴驚人
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提高專注力,可以十年不鳴,爭取一鳴驚人——這是9日召開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遞出的一個重要信號。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79項,可謂碩果累累。近幾年我國科技戰線涌現出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在當前科技創新的好形 勢下,更須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加強仍然相對薄弱的基礎研究,千方百計在原始創新上不斷突破,才能全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筑牢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石,抓住世 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挺立潮頭。
一國之科技水平離開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難以行穩致遠。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如果抓不住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主動權,科技強國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必須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戰線長,不易出成果,因此國家和主管部門的科研規劃要看準目標、做好布 局,對科研資金和人才梯隊要早做安排,績效考核得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方能營造出科研人員安心坐冷板凳的氛圍。為此必須深化科技體制創新,賦予科研院所和高 校更大科研自主權,千方百計激發創新領軍人物更大的創造力。
從“千人計劃”等吸引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回國的政策實施情況看,賦予創新領軍人物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的體制機制創新切實可行,效果明顯,富有啟發性。
日前出臺的《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也突出對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的評價,著力暢通人才晉升渠道,對于引導廣大科研人員專注本職、銳意進取具有明確的導向意義。
再好的氛圍,也代替不了科研人員的眼光和專注力。對此,佳績頻出的中國科技界有清醒認識。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創新使命,選準研究目標,立志長期 作戰,必然能增強科技界創新跨越的實力,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促進中國科學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整體水平持續提升,不斷產生在全球一鳴驚人的成果, 加速推動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戰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