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代市長蔡奇在北京“兩會”期間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對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作出諸多部署。15日上午,在北京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十余位北京市政協委員做大會發言,“環境”“民生”“雙創”等成為參政議政的高頻熱詞。
環境:“心腹”“心肺”之患不容偏廢
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和進展,特別是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面,建立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促進了三省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空氣質量的改善。近期三地環保部門簽署《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彤調研發現,目前 的水污染防控機制與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求尚存差距。例如,企事業單位治污責任未完全落實,末端治理的被動局面尚未根本扭轉,截污控污、黑臭水體治理任務艱 巨,水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向社會資本市場開放。
對此,張彤建議,先行試點開展跨省斷面的水生態環境考核與補償,建立 基于水量和水質的“省際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統一集中的水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體系,聯手源頭控污,重拳治理未在工商注冊的“黑戶”的排污現象和向下水道 偷排現象,建立跨界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三地共享污染源和水環境狀況信息。
民生:生活服務業“提品質”“促公平”
促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惠民生”的重要手段。針對北京市 “生活服務業市場”中的高端家政服務、全科醫生服務、中醫藥健康服務、社區自治服務的“硬缺位”現象,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樊澄認為,尤其要關注文 化教育、健康醫療、養老、旅游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和感受的生活性服務領域改革開放的成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樊澄說,充實生活服務業市場的有效供給,要“提品質”,也要“促公平”——要根據人口遷移、業態調整等變化,優化資源布局,引導生活服務業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產品。
以養老產業為例,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人222.8萬,占10.2%,人口老齡化在全國排名第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重要支撐,可為老人提供便捷、可及和長期的醫療服務。
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高彥彬指出,截至2016年9月,北京市有449家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覆蓋率達94.7%,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與162萬老年人簽約。
高彥彬建議,未來可更加重視發揮醫聯體在“醫養結合”中的作用,引入商業保險來保障養老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完善養老需求的軟硬件措施,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社會辦醫機構的護理人員。
雙創:助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王報換說,調研發現,隨著 北京推出系列“放管服”舉措,透明、便利、公平的“雙創”大環境正在形成,北京的“創新創業指數”穩居全國第一,民營企業家和商協會組織期待,更深層次推 進“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更好激發商協會組織的動力、活力和潛力。
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副總裁張范認為,創新創業 應以市場為主導,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強政策規范、引導和支持。對此,張范建議,明確雙創以“高精尖”產業為定位,進一步研究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創新創業 項目目錄,謀劃京津冀創新創業區域整體布局,逐步形成支撐“高精尖”定位的產業生態集群,實現三地聯動、優勢互補。
“有效激活首都資源,鼓勵大企業參與、國企資本投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加入創新創業。在市級層面構建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等綜合性服務平臺,以共享模式高效服務于創業者,逐步將該技術服務平臺擴展到覆蓋京津冀創新創業區域。”張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