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關村前沿科技企業達闥科技發布全球首個智能機器人云平臺,并宣布已經獲得一億美元A輪融資。據透露,房山區政府與達闥合作建設的云端導盲機器人協同研發中心將于今年3月份啟動試點,為視障人士提供機器人導盲服務。
全程沒有導盲棒,也沒有人攙扶,昨天,戴著一頂外形酷炫的紅色頭盔,一位盲人姑娘在眾人的驚嘆與注視之下,獨自從容地從人群中走上舞臺中央。
這個讓盲人“睜開”眼睛的智能頭盔,就是云端導盲機器人。在小小的頭盔背后,搭載的就是達闥智能機器人云平臺。
為何大腦不直接放在機器人身上,卻要放在云端?據了解,人工智能的一 大神奇之處在于,機器智能模擬人類大腦神經元工作原理后,能夠得到極其智能的結果。然而,要完全模擬一個人類大腦的神經元構成,需要相當于人腦100萬倍 體積的電子元器件才能勉強做到。這也意味著,人類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把如此巨大的一個實體版“機器大腦”放在機器人肩膀上,必須將大腦置于云端。
達闥科技首席科學家李強介紹,戴上頭盔后,頭盔上的立體視覺攝像頭、超聲雷達、陀螺儀等傳感器,就能立刻化身盲人的“眼睛”,獲取現實世界的信息。信息被同步傳輸至云端,交由智能云平臺處理后,動作指令和信息會通過揚聲器送達給盲人。
李強透露,由于盲人在“聽到語音指令-思考-作出反應”的過程需要一 定時間,使得盲人使用導盲機器人時行動仍然稍顯遲緩。為了解決延時性問題,下一代導盲機器人將加載自主研發的模擬立體聲導向系統,通過聲音的方位、頻率、 節奏,讓盲人幾乎不需要花費思考時間,能夠“跟著感覺走”。
達闥研制的智能機器人云平臺的另一大特色是首創融合認知計算平臺,能 夠實現人工與機器智能協作。通俗來說,在復雜的人類生活場景中,機器智能總有些問題無法解決。比如,在一些不太遵守交通規則的城市,行人根據綠燈指示過馬 路時,總有些車不按規矩沖過來,如果智能機器人簡單根據紅綠燈指導盲人行進就會有危險。通過達闥的云端融合認知計算平臺,人機協作的人工智能處理會更有 效。
有人難免發出疑問,機器將需要人工輔助的訊息傳遞給人類、人類輔助判 斷、將指令傳達給導盲頭盔……這一系列動作,都要求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人類究竟應該在何種情境下介入與機器智能的合作,這又是個問題。“這在世界范圍內都 是難點,但我們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做得比谷歌還早。”技術人員介紹。
機器人“不聰明”不可怕,“不安全”卻萬萬不可。針對未來“機器人時 代”可能廣泛面臨的安全問題,達闥通過自主創新技術并與運營商合作,為智能機器人們建造了一張專用網絡——移動內聯網。區別于大眾日常上網、通訊所用的公 網,一旦機器人接入這張專網,它就進入了一個與公網隔絕的網絡空間,最大限度降低黑客入侵等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