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顛覆性技術領跑全球 中關村創新旗幟插遍北京16個園區

日期:2017-02-23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93家高新企業入駐門頭溝。

  阿里巴巴張北數據中心園區啟用,成為阿里各項核心業務在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首次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習近平總書記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表重要講話。他 指出:“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面向未來,中關村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全國實施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北京市發改委數據顯示,去年中關村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增長12%以上,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技術合同成交額3940.8億元,增長14.1%,其中流向外省區市和出口的占比達71.3%,科技輻射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新成果

  高科技國際領先

  跑步逐漸成為市民熱愛的運動,然而擁有強減震功能的運動鞋卻價格昂貴,這是因為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在中關村舉辦的一場創業交流活動中, 北京羲源創新科技有限公司CEO劉濤舉著一塊巴掌大小、仿佛黃色硅膠的納米材料樣品介紹,他們自主研發的逆勢納米材料能顯著減少運動者撞擊地面的有害動 能,國內的跑步愛好者很快就能穿上好而不貴的國產減震跑鞋了。

  這只是中關村群星般閃耀的科技創新成果之一。中關村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許多具有重大顛覆性原創核心技術,比如:中科寒武紀公司開發了全球首個深度學 習專用處理器架構指令集;商湯科技公司在全球首次實現人臉識別算法準確率超過人眼識別;諾亦騰公司開發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基于MEMS慣性傳感器的動作 捕捉技術;地平線公司的自動駕駛“雨果”平臺和智能家居“安徒生”平臺取得了多項世界領先成果;柏惠維康公司成功開發出國際領先的神經外科機器人,以30 分鐘微創代替過去的開顱大手術等等。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領域,中國正在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憑借其多年來在前沿技術領域催生出的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中關村是當之無愧的全國高精尖產業聚集地。

  新產業

  輻射全市16個園區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已輻射到北京16個園區,隨著園區建設不斷深入,新產業在北京各區遍地開花。過去,門頭溝區能“上臺面”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 寥寥無幾,如今破舊的工業園區已是“高精尖”企業的聚集地:京西創客工場作為門頭溝打造的高新技術產業新型孵化器,去年剛投用就吸引了93家高新企業入 駐,行業覆蓋集成電路設計、工業機器人、3D打印、無人機等多個新興產業領域。

  去年最火的技術非VR和AR莫屬。去年4月2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關村順義園共同建立了北京虛擬現實產業研究 院,將虛擬現實應用從游戲領域拓展到醫療、航空航天等實用技術培訓,具體運用如開展口腔手術模擬器、腹腔鏡微創手術模擬器、心血管手術模擬器、全任務飛行 模擬器和虛擬現實視頻融合監控系統研發和產業化工作,匯聚國內外虛擬現實優質智力資源,打造虛擬現實專業孵化器。

  如果高科技創新是北京新經濟的根基,文化產業則是軟實力。去年8月9日,首家胡同創園聯盟在中關村成立。該聯盟依托青龍胡同文化創新街區項目,由12 家“胡同里的創園”共同發起成立了創新孵化平臺,積極參與2016年北京國際設計周,通過藝術化的構建和設計來解決老城區改造難題。

  據北京市統計局初步核算,2016年北京新經濟實現增加值8132.4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占全市經濟的比重達到32.7%。

  新模式

  給創業公司“輸血”

  新成果和新產業涌現的背后是大膽的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中關村獨具特色的“一條龍”式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為單打獨斗的創業者向集眾智、匯眾力模式轉型,插上了翅膀。

  2016年7月,中關村豐臺園首創并打造的高端智力共享平臺“零工社區”正式面世。“零工社區”是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端智力共享平臺。專業技能從 業者可在這個平臺上 “打零工”,還可找業內大咖,查詢雙創政策,從海量知識產權庫中搜索有用的信息。從線上到線下,“零工社區”將創業者、零工、業內專家、創新創業組織、知 識產權等雙創高端智力資源融合成一個創新生態圈。而為這個生態圈做支撐的,正是豐臺園優越的創新創業環境和工程師資源——豐臺園匯聚了1萬多家企業、7萬 多名工程師、14家院士專家工作站、21家孵化器網絡、12個創客空間及正在釋放的10萬平方米孵化空間。

  此外,與創業者成長密不可分的是中關村數十年來一步步形成的“大”金融圈:創新的投貸聯動機制、股權轉讓分紅前不必繳稅的優惠政策、專門服務于科技創 新公司的中關村銀行、直通深交所的創業企業上市培育基地……在中關村,受益于不斷創新的金融服務模式,不少創新企業未曾感受到資本的寒冬。

  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分行、國開科技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中關村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北京仁創生態環保科技股份公司在2016年11月25日,簽署了 “投資+貸款+保證”協議,在當天就實現3000萬元股權投資款、3000萬元保證貸款同步到位,用于滿足仁創生態綠色循環產品設計研發資金需求。這是全 國首個正式落地的投貸聯動項目。

  當前,中關村正在探索適合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的可復制金融服務模式,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新機構

  津冀兩地扎根互補

  近三年來,北京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兩地,新設分支機構687個,日均新創3.2家創新實體,對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從概念變成企業經營的實際利好。

  距北京200多公里的張北地區年平均氣溫2.6攝氏度,利于計算機服務器的散熱,這里還能提供風能和太陽能這兩種綠色電能。去年9月12日,阿里巴巴 張北數據中心一號、二號園區正式啟用,成為阿里各項核心業務在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培養當地年輕人成為專業人才。

  去年12月,北京中關村通過聯合天津、保定、承德、張家口等區域,成立了京津冀大數據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旨在以信息流帶動三地的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和物質流的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 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更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

  隨著跨區域科技創新園區的不斷發展,科技成果不斷跨區域轉化,中關村攜手津冀打造的創新驅動經濟新引擎,正不斷迸發出蓬勃的力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