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考生和家長咨詢高校志愿填報
新聞背景
每年高考結束,填報志愿、選擇學校和專業,就成了考生和家長們關注的焦點。
通過就業率挑選專業,無疑是填報志愿的竅門之一。第三方教育機構麥可思日前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或許能為考生和家長提供一份參考。
就業率穩定
滿意度高3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2016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91.8%)與2015屆(92.2%)基本持平,比2014屆(92.6%)略低。
從學科門類來看,2016屆管理學的就業率最高,其次是工學,第三位的是經濟學,最低的是法學。2016屆本科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為音樂表演,其次為法學,未就業人群中半數以上仍在求職。
繼續讀研深造和自主創業,是保持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穩定的主要途徑原因。數據顯示,2016屆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的比例為13.4%,與2015屆(13.5%)基本持平,比2014屆(11.7%)高1.7個百分點。“自主創業”的比例(3.0%)與2015屆、2014屆(分別為3.0%、2.9%)基本持平。從失業率的角度看,2016屆本科畢業半年后的失業率(8.2%)比2015屆(7.8%)和2014屆(7.9%)略高,從近三屆的趨勢可以看出,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失業率呈現平穩態勢。
就業滿意度,指的是由就業的畢業生對自己目前的就業現狀進行主觀判斷。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為66%,比2015屆(63%)高3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從本科學科門類來看,2016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教育學,就業滿意度最低的為歷史學;從主要職業來看,就業滿意度最高的是“稅務專員”,最低的是“收銀員”;從行業來看,就業滿意度最高的是“軟件出版業”“本科學院和大學”“各級黨政領導機構及人大、政協”,最低的行業是“其他金屬制品制造業”;從用人單位類型來看,“政府機構、科研或其他事業單位”的就業滿意度最高,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滿意度最低。而從經濟區域來看,泛渤海灣區域經濟體就業的滿意度最高。
本科畢業生月薪4376元
明顯高于城鎮居民
2016屆本科畢業生月收入為4376元,明顯高于城鎮居民2016年月均可支配收入2801元。
數據顯示,2012屆至2016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從3366元增長到4376元,增幅為30%。考慮到通貨膨脹,根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調整后,2012至2016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從3366元增長到4043元,增幅為20%。
在畢業三年后,本科畢業生的優勢逐漸凸顯。數據顯示,2014屆本科畢業生畢業三年內有54%的人獲得職位晉升,與2012屆(53%)基本持平。2013屆本科畢業生畢業三年后平均月收入與其畢業時相比漲幅為87%。包括本科生和高職高專生在內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后的月收入顯著高于農民工。2013屆本科畢業生三年后(即2016年時)月收入為6667元,比2016年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275元) 高3392元。但是專家指出,不能把剛畢業的大學生薪資與業務熟練的農民工薪資簡單類比,剛畢業大學生薪資應與初級農民工對比,而畢業三年后的大學生薪資與熟練農民工對比才較為準確。這樣對比之后可以發現,高等教育回報在三年內效果明顯,大學畢業生職業發展的后發力較強。
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等,依然是大學生的主要就業去向,且比例持續上升。大學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2屆的53%上升為2016屆的60%,與此同時,在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2屆的25%下降到2016屆的19%,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2屆的12%下降到2016屆的8%。這些變化反映出外企、國企招聘放緩對大學生就業產生影響,而民營企業對大學生就業的支撐凸顯重要。2012屆至2016屆大學畢業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26%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48%上升為55%。這說明中小微企業雇用了超過一半的大學畢業生且比例持續上升。而大學畢業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就業比例從2012屆的54%上升為2016屆的56%,顯示出大學畢業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的就業比例持續上升。
綠牌專業發布
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強勁
紅黃綠牌專業是麥可思研究院將畢業生失業量、就業率、月收入和就業滿意度等指標綜合考量后得出的結果。綠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小,就業率、月收入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
今年本科就業綠牌專業包括: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數字媒體藝術、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廣告學。其中軟件工程、網絡工程和通信工程,連續三年都是綠牌專業,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廣告學則連續兩年是綠牌專業。
紅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月收入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2017年本科就業紅牌專業包括:歷史學、音樂表演、生物技術、法學、美術學、生物工程。其中音樂表演和美術學連續三年是紅牌專業,生物技術連續兩年是紅牌專業。紅綠牌專業反映的是全國總體情況,各省區、各高校情況可能會有差別。
2016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最多的行業類是“教育業”,其次是“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與2014屆相比,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最多的行業類為“教育業”,其后是“金融業”“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行業類是“建筑業”,降低了1.6個百分點。從三屆的就業趨勢可以看出,在就業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業類中,本科畢業生在“教育業”和“金融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增加,在“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和“機械五金制造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降低。概括來說,知識與服務密集型的現代產業(信息技術、教育、金融等)發展強勁,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制造、建筑等)面臨挑戰。
相關鏈接
醫學類最重視專業對口
最新的調查發現,2016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6%,與2015屆持平。其中2016屆本科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70%,這意味著有三成本科畢業生畢業后從事的是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2016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72%,非“211”本科院校2016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9%。
哪些本科專業從業門檻較高,讓其他專業畢業生涉足難度大?麥可思研究顯示,在2016屆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高的前十位主要專業中,醫學類專業占較大比重,口腔醫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均為99%。與之對比的是,應用物理學的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較低,僅為33%,緊隨其后的是社會工作、材料物理以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皆為42%。
三成大學畢業生選擇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原因為何?數據顯示,2016屆本科畢業生選擇與專業無關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34%),其次為“迫于現實先就業再擇業”(23%)。此外,還有一成左右的本科畢業生因“達不到專業相關工作的要求”而放棄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在專業選擇中,考生和家長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未來的職業方向,同時需加強專業學習以達到從業能力要求,以此提高就業質量。
高校學科哪家強?
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日前發布“2017廣州日報大學一流學科排行榜”,通過科學研究指數、人才培養指數、學科聲譽指數和二次評估指數四個維度,對575所大學的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工程三大學科的53個一級學科進行評價,一級學科包括: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學、考古學、理論經濟學、軟件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
排名進入全國前5位被認為跨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進入全國前25位被認為是國內一流學科,進入前50位被認為是國內高水平學科。以此統計,在學科實力榜上,在擁有世界一流學科的數量方面,北京大學以27個學科位居第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數量均為23個并列第二,排名第三的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擁有世界一流學科數量為13個。此外,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擁有世界一流學科數量分別為11個、10個,以上8所學校的世界一流學科數量均在10個以上(含10個)。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擁有的世界一流學科數量均在5個以上(含5個)。從地區分布來看,在擁有世界一流學科個數的高校中,北京共有16所高校上榜,數量最多,有8所高校上榜的上海、江蘇并列第二。
工程類學科TOP5排名
1、材料科學與工程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2、電氣工程
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3、電子科學與技術
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
4、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5、光學工程
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6、化學工程與技術
天津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7、環境科學與工程
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
8、機械工程
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
9、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10、力學
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11、農業工程
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江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12、軟件工程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3、生物醫學工程
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
14、食品科學與工程
江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昌大學
15、土木工程
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
16、信息與通信工程
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
17、儀器科學與技術
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18、控制科學與工程
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