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教改,聚焦學生的實際獲得

2017-09-17  來源:瞭望
[字體: ]

        針對近年來北京市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探索,記者采訪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奕,請他就這幾年深化改革的思路做簡單的梳理和介紹。

        《瞭望》:這幾年,北京在基礎教育領域改革最突出的變化是什么?

        李奕:調整改革思路,是我們對這幾年改革最突出的感受:即把學生的實際獲得放到改革正中央,并圍繞這一點采取改革措施,關注這些措施能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變化。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在基礎教育領 域,我們進行學區制包括集團化辦學、聯盟辦學等改革,教育供給從以一所學校為單位變成了學區、集團和聯盟;同時在縱向上,鼓勵變成9年到12年一貫的連續 供給,不在中間折騰孩子來回分化、考試、報班。

        再比如招生制度的改革。雖然北京不是第一批進入高考實驗的省份,但在指標的定向、統籌分配等方面都已發力,讓學校的生源盡可能多元化,讓孩子不僅僅和同一類型的孩子在一起。從教育的角度,這對他將來進入社會、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理解都更有幫助。

        《瞭望》:提高教育薄弱地區的師資水平有什么好的辦法?

        李奕:去庫存、調結構、轉方式,同樣可以用來概括北京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改革。北京已經完成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國家級驗收,但我們認為在新的均衡發展平臺,教育投入要從以前更關注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轉移到對師資水平和師資環境的優化上來。

        為此北京專門出臺了鄉村教師提升計劃。這個計劃聚焦于老師的保障水平和資源環境調整,包括漲工資、為鄉村教師和薄弱地區學校老師提供到城區或名校學習的機會,這個教師培訓計劃已經運行了兩年,有十幾萬人次的老師參加。

        比如以前我們可能給學校配備鋼琴、籃球架等硬件資源,現在更關注是不是有專業的籃球老師給輔導等“軟件”資源的配備。在向農村教育的投入中,現在更傾向于投入到教師素質的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學校精細化資源的構建上。

  《瞭望》:教育薄弱地區的孩子如何能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

        李奕:以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為例:論教育資源,當然是城里的資源更豐 富,過去也只有本地區的孩子能享受到。現在,我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打破資源邊界,讓延慶、密云的孩子也可以到城里來參加活動,共同完成一個項目。這就需 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新的突破,包括經費、辦學方式上的突破,否則這些孩子仍然走不出鄉村,走不出學校,仍然沒有實際獲得,他的福祉何來?

        均衡教育資源,增加交流互動很重要。比如讓北京最北部山區的一個鄉村喇叭溝門的孩子,和西城、海淀的孩子在一起交流。過去學校之間是獨立的,彼此見不到。現在讓他們見著了,對彼此的成長都更加有益。

        《瞭望》:你怎么看很多家長為孩子設計的上“好幼兒園-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的成長道路?

        李奕:我們并不排斥這種說法,當然要為孩子選一個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但關鍵是這個“好”,是以學校單體過度占有資源封閉的“好”,還是開放、共享的“好”?

        北京率先在一批優質學校實行集團化、聯盟化辦學探索,以此帶動薄弱地區薄弱學校,而且,這并不是簡單的、單向的付出,而是獲得了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比如說五所學校聯盟,我貢獻的是五分之一,獲得的是五分之四。

        在一些開放性實踐活動當中,學校積極鼓勵自己的孩子走出學校,去跟其他同學一塊合作。這種交往是以前基礎教育供給當中給不了的,也是單一好學校給不了的。

        實際上現在教育系統都已取得共識了,簡單地、封閉地取得一個學科的技能,學生將來很難適應社會,甚至適應不了現在的中考和高考——中考和高考也是開放性的,甚至答案和題目都是開放性的。

《瞭望》:北京這一輪基礎教改,對中高考有哪些影響?

        李奕:這一輪教育改革,北京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穩步推進。高考改革為 什么取消文理科讓孩子自己選科?其實就是讓你選擇自己優勢的學科參與競爭。相應地,我們中小學的培養理念、治理結構也要隨之變化,不再是按照主科、副科教 學,而是按照孩子的成長來教學。評價學校不再是按照考試的分數來排隊,而是看這所學校是不是真的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創設更多的社會實踐、更多的活動來豐 富孩子的實際感受。

        改革理念在課堂上,直觀感受是大量選修課的出現,而實際上,學區活 動、教育聯盟以及跨學段連續培養等,都在這一理念下。什么叫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服務種類多,供給豐富才是好,單獨一個學校提供的營養有限,就像再 好的米飯、再好的肉,以前就那么一碗,現在則是“自助餐”。所以說,這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與2018年北京新中考、2020年新高考的改革一脈相承,從考 題的變化,引導學校管理的變化,考試改革起到風向標的作用。

        《瞭望》:今后的教育改革將向何處去?

        李奕:在深化教育改革過程中,我們發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教育方面的匹配協同,是下一步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隨著改革的深入,實際上一些問題已顯露端倪:比如說家長的教育焦慮,一方面學校在進行大幅度改革,一方面家長忙著給孩子報補習班;還有國際教育問題,如何培養孩子的文化自信等,都需要學校與家長協同。

        此外,協同也包括孩子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比如在電視、媒體、手機游戲 日益普及的環境下,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其文化氛圍和格調的影響,尤其是在移動互聯、手持設備、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這種影響已非常突出,其所提供的 內容,需要考慮到青少年成長的需要。

        回顧北京這五年的教育改革,家長其實應看到一個方向,就是我們力圖給孩子創造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優質的教育環境到底是什么?不是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單一,而是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豐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