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展示區進行舞蹈表演(12月7日攝)。
《中國智能制造綠皮書(2017)》8日在南京舉行的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閉幕式上發布。
據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介紹,綠皮書全面梳理總結了2015年以來我國智能制造進展,從綜合、行業、區域和企業4個維度系統地總結推進智能制造取得的成效和積累的經驗,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措施建議。
在智能浪潮沖擊下,中國制造業也在創新、升級與顛覆中,面對新挑戰,迎來新變局。
“體力活”變“腦力活”
繡花、彈琴、嘮嗑、調雞尾酒……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是智能制造裝備在“各顯神通”,一系列的操作意味著:快速、精準、協同、感知、自學習。
注入“智能”的機器,不再僅僅是干“體力活”的力士,而是干“腦力活”的巧匠。
購物不僅是簡單的“選東西”,你還可以直接向工廠下單,參與產品交互和設計,工廠直接發貨給你——在海爾的COSMO定制平臺,實現了研發、制造流程和營銷方式的顛覆式創新。
達闥科技推出的“安保機器人”,可以在工廠、社區自主巡邏、實時視頻、環境監控。這種新型的云端機器人,不僅將傳感器、驅動等硬件放在機器人“身上”,還可以將機器人的“認知系統”放在云端,賦予機器人靈敏的“聽、說、看、動”能力。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數字經濟首席科學家喬治·韋斯特曼認為,國際智能制造的發展趨勢,首先是在生產中機器被更大范圍、更高程度聯系到一起了,其次是機器人發揮了更好的作用,通過人工智能去優化產品。
產業變革“制造”新優勢
當前,生產線、車間、工廠的智能升級,正推動智能制造闊步向前。
人們熟知的“可穿戴設備”,不僅適用于人體,還可應用于工業設備。由蘇芯物聯設計的“蘇芯魔盒”,能直接監測設備溫度、震動、能耗等狀態,參數一旦偏離標準值,大數據平臺就能發出警報,對于傳統制造企業來說,可以降低70%的停機時間、延長30%的設備壽命、節省10%的耗能。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表示,近年來,各地加大推進“機器換人”、數字化改造、企業上云,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大大提高,企業的需求極為迫切,發展勢頭極為迅猛。
變化還在繼續。
“復興號是中國制造的典型代表,它滿足了監測智能化、決策智能化、用戶體驗智能化等特點。能夠讓用戶在車上進行上網、購物、娛樂、社交等,充分體驗旅行的快樂、便捷和舒適。”中車集團董事長劉化龍表示,打造以客戶為主的智能列車生態圈,是軌道交通行業新生態的組成部分,正在走向全球市場。
制造掣肘如何破解
在全球范圍內,一場以智能制造為主題的“競賽”早已啟幕。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希望依靠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制造革命,構建新動能新優勢。
《中國智能制造綠皮書》顯示,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我國制造業整體上還處于大而不強的階段,距離發達工業化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在智能制造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裝備、智能制造標準建設、企業發展路徑、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智能制造發展人才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和薄弱環節。
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顧建章認為,人才、教育及產學研機制,將會成為中國智能制造最大的瓶頸,因此要注重實現“人才的4.0”。
“目前更多的只是數字化網絡化階段的智能工廠,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應用,今后20年,中國企業將要向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的新一代智能工廠進軍。”周濟表示,推動智能制造目的在于產業升級,不能夠僅僅停留在典型示范,停留在部分制造環節或者領域,要著眼于大企業、各個行業和整個制造企業產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