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一所62歲中醫院:蘊藏著怎樣的民族自信?

2017-12-2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原題:廣濟蒼生之“門”,也是文化自信之“門”--“廣安門”的夢想:為世界各地尋求中醫治療者提供“中國方案”

       

        距天安門不到6公里,廣安門橋畔——251年前,這里曾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城門樓:廣安門。廣安門明代又稱廣寧門,取“廣為安寧”之意。

        如今,在這片底蘊深厚、曾誕生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土地上,廣安門醫院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寶藏,繼續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健康與安寧,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兩周年之際,記者走進這所“62歲”的中醫院,走近國醫大師、中醫名家、醫院院長、科室負責人,一探蘊藏在這所醫院里的千年奧秘。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的賀信

        傳承發展中堅定“文化自信”

        “中醫藥的自信,首先來自療效,來自臨床”

        12月2日,國醫大師薛伯壽第二屆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京舉行。一整天,來自各地的近400名專家學者代表濟濟一堂,交流、分享、互動。

        面對眾多弟子、友人和同事,81歲的國醫大師薛伯壽特地穿上紅色唐裝,走上講臺,講起繼承恩師蒲輔周學術與醫術的經驗、啟示、感悟。

        連國醫大師都要繼承他的經驗,蒲輔周是何許人也?

↑1965年,蒲輔周(前右)到協和醫院與張孝騫(前左)會診。

        翻開一部厚厚的《廣安門醫院院史》,多幅照片上,一位面容清瘦、須發飄飄的老者或在會診,或在臨床帶教——這就是1888年出生、1955年從四川奉調進京的一代名醫蒲輔周。

        62年前,1955年12月19日,“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在廣安門內北線閣成立,周恩來總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中央從各地選調名老中醫來京,在廣安門組建了內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以及內科、外科、骨科、兒科等臨床科室。以蒲輔周、冉雪峰、杜自明、葉心清、劉志明等為代表的20多位知名專家云集廣安門。

        ↑1955年,蒲輔周等著名中醫專家從各地奉調進京,同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在廣安門內北線閣成立,周恩來總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60多年來,一代代“廣安人”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廣安門醫院在傳染病、心血管病、腫瘤、糖尿病和針灸等方面獨樹一幟。

        1956年,北京地區爆發“流行性乙型腦炎”,北京兒童醫院、傳染病醫院住滿了患者,病魔來勢洶洶,一開始死亡率非常高。

        “之前石家莊乙腦流行時用的白虎湯在北京不僅無效,病人病情反而加重。”薛伯壽說,“后來衛生部點將,蒲老任專家組組長,老師研究后提出,用溫病治療原則治療乙腦,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石家莊的乙腦是‘暑溫’,而當年北京正值立秋前后,雨水較多、天氣濕熱,患者證屬‘濕溫’,于是采用三仁湯通陽利濕,芳香化濁,再加上杏仁滑石湯,濕去熱退,一場可怕的瘟疫得以迅速遏制,蒲老診治的患者中無人死亡。”

        “運用中醫溫病治療原則治乙型腦炎 北京市不少危重腦炎患者轉危為安”——1956年9月4日出版、如今紙張已發黃的《健康報》在頭版橫頭條位置如是記錄。

↑1956年9月4日,《健康報》對中醫治療乙腦的報道。

        當年,薛伯壽還在上海學中醫,有關那場瘟疫的詳情,他是后來聽蒲老說的。如今,回憶起60多年前的那場“戰役”,在“廣安門”一間普通的辦公室里,滿頭銀發的薛伯壽語調都高了一些:“這證明了中醫不僅能治一般的病,危重傳染病、西醫不能控制的病,也能治!這個了不得!難怪周總理稱頌蒲老是‘高明中醫,又懂辯證法’。”

        同一時期發生的腺病毒肺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江蘇發生的流行性出血熱,本世紀的“非典”……薛老一一數來,“中醫藥治外感熱病、溫病,療效好。”

        “我從1963年拜師,侍診13載,大開眼界,整理編寫蒲老醫案、醫療經驗,更是終身受益。”回憶起往事,在治療外感熱病、內傷雜病、內婦兒科疑難病癥方面都具有相當造詣的薛伯壽感慨萬千。

 

↑蒲輔周正在指導學生,蒲輔周(右)、徐振盛、薛伯壽。

        2003年“非典”開始時,薛伯壽靈活運用治疫名方“升降散”,有加有減,及時編著《“非典”辨治八法及方藥》,并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印成小冊子贈與一線人員,被稱為及時雨。

        “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繁衍至今生生不息?真的和中醫藥有莫大關系。”薛伯壽說。

↑國醫大師薛伯壽教授

        多年來,“傳承好、發揚好蒲老的學術思想,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成為薛伯壽最大的愿望。如今,他還每周出門診,臨床帶教,參加保健會診,是廣安門醫院看病涉及病種最廣的醫生之一。

        “沒有文化的復興就沒有中醫的復興。中醫藥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增強自信。”薛伯壽說。

        “中醫藥的自信,首先來自療效,來自臨床。”11月23日上午9點多,“廣安門”門診大樓11層一間診室內,國醫大師路志正端坐桌旁,為患者把脈看病,周圍簇擁著七八位學生,有的學生已經頭發花白,或已是科主任,還有兩位從外地來跟師學習的,談起自信,路老的回答簡短而有力。

        路志正幼承家學,19歲起看病,集數十年臨床經驗,形成了以“后天之本”脾胃為中心的學術思想,“路志正調理脾胃治療胸痹經驗的研究”曾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他是2009年政府首次評選出的30位國醫大師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如今雖已97歲,仍堅持每周四上午出特需門診。

↑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

        腫瘤,往往令人色變。廣安門醫院的腫瘤專科是全國較早成立的中醫腫瘤科室之一。

        “我們歷經20年研究發現,通過固本清源,中醫治療可將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長3.47個月,降低術后復發轉移率6個百分點,并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放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研究201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腫瘤科主任侯煒說,“治療體系也被《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收錄,在全國65家醫院推廣應用,提高了肺癌臨床療效,節省了醫療費用。”

        近年,“廣安門”腫瘤科還以人才培養和聯合研究為切入點,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加強合作,于2015年成立“中醫藥腫瘤國際聯盟”,逐步建立由中、美、澳等多國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聯合培養博士后,建立了中醫藥腫瘤研究國際合作的新樣板,揭示了中醫藥治療腫瘤新的科學內涵。

        “自信來自經典,來自深厚的中醫文化。《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至今仍然是中醫臨床的指引。”從醫已逾50年的首都國醫名師、中醫風濕免疫專家馮興華接受采訪時,特地帶來了上世紀60年代自己學習用的、有些泛黃掉頁的《黃帝內經》:一本《素問》,一本《靈樞經》。

↑首都國醫名師馮興華教授

        東漢末年華佗用麻沸散進行麻醉,實施剖腹手術;明朝隆慶年間用人痘接種術預防天花,十八世紀中葉西方才有了牛痘的發明……從幾千年文明中走來,作為“瑰寶”和“鑰匙”,中醫藥離不開傳承。近年來,“廣安門”積極開展名老中醫經驗數據挖掘工作,已形成22位老中醫經驗知識庫,整理出版名老中醫經驗系列專著10余部。

        在“廣安門”,中醫師承方式已從傳統的“一師多徒”發展到“一徒多師”,在中醫不同學科、“門派”間貫通培養,還有中醫與西醫聯合培養,實現“中醫有特色,西醫不落后”。

        中醫師承,怎樣才能出師?醫院教育處處長姚魁武說:“考試時,病人坐下后,老師先看,學生再看,老師的處方和學生的處方放在一起比對,處方吻合度大于70%,才算出師。”

 

        ↑1961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第三排左四)、鄧穎超(前排左三)在中南海紫光閣與蒲輔周(第一排右三)、林巧稚(第一排右五)等醫務人員合影。

        科研創新中收獲“自信”

        “慢病,將是中醫大顯身手的最好舞臺”

        10月22日,泰國曼谷,來自世界各地的中醫大家云集,出席第十四屆世界中醫藥大會。

        經過審議,大會通過了第一部國際中醫藥專病診療指南《國際中醫藥糖尿病診療指南》。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秘書長桑濱生說,世界中聯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發布8部中醫藥國際組織標準,但發布專病診療指南還是首次。

        糖尿病,古醫書稱之為“消渴癥”。作為全球三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發病率高、致死致殘率高。

        第一部國際中醫藥專病診療指南的背后,是以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廣安門醫院內分泌科仝小林為首的團隊歷經數十年研究取得的成果——他們解決了中藥逆轉糖尿病發生、獨立降糖、減緩疾病進程等難題。

        葛根芩連湯,是張仲景《傷寒論》里的經方,傳統用于治腹瀉,仝小林將其創造性地用于臨床糖尿病的治療,取得降糖效果。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廣安門醫院內分泌科教授仝小林。

        在國家“973計劃”支持下,仝小林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通過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發現,其具有明確的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療效,這種療效與腸道菌群結構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這是國際上第一個研究腸道菌群結構變化和中藥復方治療糖尿病效果關系的臨床試驗,既證實了一種中藥復方的臨床療效,也提供了西方醫學可以接受的一種機理解釋。”仝小林說。

        IGT即糖耐量受損,是指血糖介于正常人與糖尿病患者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研究表明,2010年中國18歲及以上IGT患病率為50.1%。

        在國家計劃支持下,仝小林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等單位專家合作,運用由清代名方“玉液湯”演化而成的天芪方藥,實施了“2型糖尿病前期中醫綜合治療方案研究”,對11家醫院420例IGT患者進行的歷時12個月的隨機、對照、雙盲循證研究結果表明,與安慰劑組相比,用藥組糖尿病發生風險降低32.1%。

        “談中醫必談‘治未病’,糖尿病前期是一個最典型的‘未病’,我們實實在在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了‘治未病’的療效。”仝小林說,“涉及多病因、多系統的慢病,將是中醫大顯身手的最好舞臺。”

        西為中用,中亦為西用。最新《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首次增加了《糖尿病與中醫藥》一章,仝小林團隊6項研究成果及辨治理論體系入選新版指南。

        事實上,1971年,“廣安門”在全國中醫院最早成立糖尿病專科,后逐漸發展成內分泌科。從首都國醫名師林蘭到現任科主任倪青,在一代代人努力下,“廣安門”內分泌科先后承擔70余項國家課題,為臨床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

        冠心病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西醫介入治療是里程碑性的進展,但仍不能有效降低遠期終點(猝死或中風、心梗等)事件。

↑中醫·王階院長慰問術后患者

        “廣安門”在院長王階帶領下,歷時20年,以“病證結合”為切入點,通過研究多中心10657例冠心病臨床病例資料,構建了“證候要素診斷—證候要素演變—基于證據的診療指南”冠心病證治體系,并在臨床推廣應用,形成了《冠心病心絞痛系列療效評價》等4個量表,大大提高了住院醫師的證候診斷準確率,還制定《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診療指南》《冠心病心絞痛介入前后中醫診療指南》,對2368例冠心病心絞痛病例進行臨床驗證,經過2年隨訪,結果發現與單純西藥治療比較,終點事件發生率顯著下降,診療指南在北京、河南、湖北、云南、廣西等地眾多醫院推廣應用。

        “通過對《指南》進行臨床驗證,冠心病心絞痛治療的總有效率由73.8%提升至85.4%,終點事件減少,顯著提高臨床療效。”王階說,像心血管疾病這類慢性病,不少人需要終生服藥、長期管理,現在中醫藥在這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絕不是句空話,它真的能幫助患者改變生活,提高帶病生存的質量。

        “很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西醫療效不明顯情況下,通過中醫治療保持住了穩定的生活狀態。”他建議冠心病患者最好別等到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或西醫治療無效后才想起中醫來,從生病一開始就應中西醫“兩條腿”走路,效果會更好。

        心血管科主任李軍講述了一個故事:曾有位病人因房顫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導致足背動脈堵塞,致使左足發紫、冰涼,劇烈疼痛。

        “那時候病人足痛已有兩周,西醫只有一個方法:截肢。”李軍說,但病人服用三副“溫陽活血”中藥湯劑后,左足疼痛、發涼等癥狀改善,服用七付后,癥狀消失,腳的顏色也恢復了正常,一個月后,超聲復查發現,原本100%堵塞的血管竟然通了一半。

        針灸傳承已逾千年,《黃帝內經》中的《靈樞經》也稱《針經》。“廣安門”在針灸領域的科研創新,同樣令人矚目。

        2017年6月,影響因子高達44.405的《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了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廣安門醫院針灸科主任劉志順牽頭完成的《電針對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療效的隨機臨床試驗》一文,文章通過500余例隨機臨床試驗研究,證實了電針刺激腰骶部兩個穴位能有效控制女性壓力性尿失禁。這是我國針灸學者迄今發表的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文章之一。

        “針灸科的傳統優勢病種,是治療頸肩腰腿疼、面癱、偏癱等疾病,治療尿失禁,擴展了針灸的治療領域。”劉志順說。

        抑郁癥是發病率逐年增加的全球性精神衛生疾病,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朱兵教授團隊經過10多年研究,發現哺乳動物外耳中央及外耳道分布有迷走神經耳支,用耳針刺激這個區域對癲癇和抑郁癥等疾病有較好效果。

        緣何如此?在朱兵等人指導下,廣安門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方繼良和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專家合作,對18例患者富集迷走神經的耳甲部進行刺激治療,16例對照組患者進行耳緣部刺激,每天治療2次,每周5天,治療4周。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均接受腦功能磁共振的靜息態掃描,結果發現抑郁癥患者腦默認模式網絡功能的連接存在異常改變,與臨床好轉明顯相關。

        “刺激耳部迷走神經,產生了對輕中度抑郁癥患者腦默認網絡的調節,可能是其療效機制。此技術可能會成為抑郁癥患者更易于接受的新型物理療法,值得推廣應用。”耶魯大學精神病學研究室主任克里斯托博士說。

        此外,耳針刺激迷走神經,還可治療糖尿病、肥胖癥,是針灸領域創新發展的一個實例。

        “純中藥干預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針刺緩解乳腺增生癥療效”“電針和手針緩解頻發性、慢性緊張型頭痛療效比較”……“廣安門”門診大樓里,不時可見臨床試驗或隨機對照試驗的患者招募通知海報。

        海報的背后,是“廣安門”每年投入2%的年收入用于院級科研基金、各級課題配套經費,調動了大家從事研究的積極性。

        雄厚的科研實力,成為“廣安門”持久發展的基礎:“十二五”期間,醫院肺癌、糖尿病、冠心病等傳統優勢病種研究團隊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團隊成員成為12個國際或國家級學會(協會)的二級分會主任委員,依托科研成果建立的診療方案或診療技術,形成行業標準,并在全國范圍推廣。

 

↑原中醫研究院紅柱子樓,后為廣安門醫院的行政樓。

        走向國際中增強“自信”

        當中醫界還在為證實針灸是不是安慰劑效應、有沒有療效尋找客觀證據時,西方已在申請專利、進行實用性研究

        立冬后的北京日漸寒冷,針灸科診室里卻暖意融融,副主任醫師楊濤正為患者扎針,在簾子隔開的7張床位間穿梭。為確保一些患者準時上班,這里最早6點就有醫生開始給患者針灸。

        “針灸科一年能看30萬人次。”院長王階說,醫院一年門診量280多萬人次,醫生人均服務患者量在業內屬于領先水平。

        為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廣安門”近年積極通過國際認證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通過國際交流合作擴大醫療服務范圍,先后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ISO15189醫學實驗室等國際標準的認證和認可。

        “通過技術創新以及標準化、規范化的現代管理方式,心血管科病人平均可減少兩天住院時間,一位病人住一天院大約1500元,如能在全國推廣,預計每年能節省幾十億元。”王階說。

        立足北京,輻射全國。作為28個國家級學術團體的牽頭、掛靠單位,“廣安門”構建了覆蓋全國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疾病的醫院網絡和院際臨床病歷信息共享系統平臺,形成了中醫或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的醫院研究網絡。

        實施國際化戰略,大膽走出去,成為廣安門近年來管理創新中的一大亮色。

        “廣安門”的國際化色彩本來就十分濃厚:從建院起,醫院就承擔了中醫國際醫療任務,接診大量外國首腦和國際友人。

        2006年,“廣安門”提出國際化、標準化等十大發展戰略,兩年后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跨國醫療保險公司“保柏”醫療質量認證的中醫醫療機構。

        “最開始,我不理解為什么醫院一定要國際化、標準化,跟國際商業保險公司簽約時,我一下子明白是認證打開一扇大門,讓我們直接跟國際接軌了:通過英國保柏集團的醫療服務認證,醫院被自動納入很多商業保險理賠名單,來中國的外國人如果來‘廣安門’看病,收據和診斷書拿回去是能報銷的。”國際合作辦公室干事陳薺說。

        2009年,“廣安門”成立國際醫療部,為外籍人士開展中醫藥醫療服務。國際醫療部開診、遠程醫療……“廣安門”積極幫助海外患者緩解痛苦、治療疾病。

        國際醫療部主任劉馨雁說,今年10月,日本一所醫院發來一位腫瘤患者的會診需求,通過國際遠程會診,中醫專家們仔細查看病人的舌像、檢查報告和影像資料。收到會診方案后,日本患者決定轉診到“廣安門”接受中醫腫瘤康復治療,患者回國后服藥一個月,癥狀改善,那家醫院特意發來感謝函件。

        “日本目前政府認證、擁有國際醫療服務資質的35家醫院,只要愿意開漢方的,現在都開始跟‘廣安門’合作。”劉馨雁說。

        “廣安門”還積極走出去,于2011年啟動“梅奧研修項目”,每年派出至少十名骨干人員到美國梅奧醫療中心等機構學習深造。“一定要和一個國家或行業最優秀的資源合作。”王階說。和梅奧的合作,實現了雙贏,醫務人員帶回了先進的科技和醫院管理理念,也和國際同行合作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

        60多年前,毛澤東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今天,“發掘”任務仍然緊迫。

        在門診采訪路志正的20多分鐘時間里,這位國醫大師指出“中醫在產科方面有好的作用,而現在中醫產科發展方面的問題特別大”,他至少3次呼吁“建立中醫產科醫院”。

        ↑2008年10月,廣安門醫院獲得“保柏質量認證”資格(左起廣安門醫院院長、書記王階,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英國衛生大臣艾倫約翰遜)

        “抗生素、激素用了以后,西醫名望大增,中醫藥就有些被忽視了,而中醫對一些外感熱病、傳染病的治療作用是西醫不能取代的。”薛伯壽對抗生素濫用憂心忡忡,“我呼吁重視挖掘中醫藥寶庫,培養更多像蒲老這樣的中醫臨床大家造福人民群眾。”

        仝小林說,中醫藥復興已經初現曙光,中醫需要自我改變的勇氣和再生的決心,敞開胸懷,汲取現代醫學最新成果,在繼承優秀傳統醫學基礎上構建新的醫學體系。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2016年出資2億多美元實施“刺激周圍神經治療疾病”計劃。作為中國針灸學會腦科學產學研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方繼良說,當中醫界還在為證實針灸是不是安慰劑效應、有沒有療效尋找客觀證據時,西方已在申請專利、進行實用性研究,這一嚴峻現象發人深省。

        伴隨中醫藥影響的擴大,陳薺的夢想是:美國有梅奧,為世界各地的人提供頂尖的西醫治療;中國有“廣安門”,為世界各地想尋求中醫治療的人提供“中國方案”。

        ……

        建于遼代的天寧寺塔、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的紀念柱……

        “廣安門”西側,隔護城河相望,一座座見證歷史的建筑聳立。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阻不斷一座千年古城前進的步伐,更阻不斷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的發展腳步……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