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chuàng)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1
假如要盤點改變一代人的商業(yè)項目,我應該會提名網吧。畢竟,在家用電腦沒有普及的時代,網吧就是互聯(lián)網的實體,網吧老板就是互聯(lián)網的使者,如若沒有網吧,從張朝陽到馬云,所有人的財富故事都要無限Delay。然而,這么牛逼的商業(yè)項目,竟然沒一個官方認定的準確生日,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有人說那是1996年5月的事兒,上海,網吧名字叫威蓋特。在豬肉2塊錢一斤的年月,在這上一小時網得花40塊錢,合伙人據說是上?萍即髮W的幾個學生。沒人說威蓋特為啥叫威蓋特,我猜,八成是英文"We get”的音譯。
但是細究一下,威蓋特不一定能坐實"中國第一家網吧”的稱號,因為這里雖然有"網”,可主要還是局域網,最關鍵的是,它沒有"吧”。"吧”是個充滿異域情調的時髦詞匯,我們得尊重它。因此,我更傾向于把"中國第一家網吧”的頭銜頒給北京的實華開網絡咖啡屋,在這上網,3分鐘2美元,雖然貴,但能獲贈一杯咖啡——它可能不僅僅是中國第一家網吧,也應該是中國第一家名副其實的網咖,英文Internet Cafe,被一五一十地照搬了過來。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網吧事業(yè)起點并不低,只不過,后繼者們沒能保持這種優(yōu)勢。我們的骨子里并不流淌著西洋式的高雅,相比于咖啡館的安靜,酒吧的嘈雜更深得民心,進而網吧的稱呼流行開來。近些年,提供高端服務的網咖強勢出現,人們都認為這是對舊網吧的淘汰升級,殊不知,其實只不過是返祖而已。
說起來,中日韓三國對公共上網空間的稱呼也頗反映國民特征。日本人沿用西方標準,統(tǒng)稱"Internet Cafe”,倒也符合他們的一貫傳統(tǒng)和民族形象;中國人稱之為"網吧”,取自酒吧意向,符合以男性為主、普遍是小規(guī)模經營、環(huán)境臟亂差的心理預期;至于韓國,簡單粗暴稱之為"PC Bang”,即電腦房,功能指向明確,透著因地緣關系緊密而產生的家庭式安全感。
和威蓋特一樣,實華開的名字也來自音譯,Sparkice,取意"冰火交融”,這是老板曾強在加拿大賣文化衫時候得到的靈感。它開業(yè)是1996年11月的事兒,有說法稱那一天是11月2號,又說是11月15號,后來還有人說是11月19號,幾方都言之鑿鑿,成謎,我們就不細究了。不管怎樣,它將在這個月迎來自己的二十一歲生日,這一點總是沒錯的。
2
在馬云還沒有成為馬云的時候,媒體們普遍認為曾強才是那個被歷史選中的人。
做學術,他在17歲考入清華應用數學系,本科畢業(yè)論文獲清華一等獎,本科畢業(yè)后轉學經濟管理,碩士畢業(yè)論文又獲國際遠東經濟會議國家獎,第一份工作在國家信息研究中心,論文獲得國務院國家機關論文特等獎,89年又赴加拿大留學……讀了差不多十年書,曾強發(fā)了五十多篇論文,還出了四本書。
做生意,曾強大學時一直在做兼職,沒畢業(yè)就是萬元戶,到加拿大留學時,因為獎學金還沒拿到,他賣過羽絨服、文化衫和空氣凈化器。30歲時,他在加拿大成立實華開亞洲公司,幫助中國企業(yè)進行境外收購和借殼上市,最成功的一筆交易,是幫助中石化用4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加拿大上市公司。
1996年,曾強33歲,度過了天之驕子的前半生,突然想在北京開網吧。時隔多年后他回顧自己的這個決定,只說了一句,"當時年輕氣盛”。
在實華開網絡咖啡屋原來的位置上,曾有一塊載入歷史的廣告牌,張樹新的瀛海威在這里寫下:"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一千五百米。”那個時候,曾強正在與瀛海威談合作,只可惜合作沒成,曾強一氣之下說,我們就在這個牌子下面搞點什么。想來想去,就開了一個網吧。
不過,相比于這個感性版的解釋,我更愿意相信另外一個理性版:曾強注意到以色列開發(fā)出的網絡電話生意,于是在中關村成立公司,買斷了網絡電話的中國獨家經營權,并在1996年與聯(lián)通成立了合資公司,他與瀛海威談的合作就是關于這項業(yè)務——既然要經營網絡電話,就當然要先把上網環(huán)境給大家準備好,實華開網絡咖啡屋,應該只是一個更大生意的前臺。
無論你相信感性解釋還是理性解釋,有一個事實是明確的,那就是曾強并不是為了開網吧而開網吧。
另一個因開網吧載入歷史的人也不是。
3
1962年出生在山西的王躍勝,只比曾強大一歲,在曾強認為每道高考數學題都有兩種解法、提前一小時交卷考進清華的時候,王躍勝高考落榜,算上補習的時間,他一共讀了六年高中,但最后也沒拿到任何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補習期間,他家中的唯一經濟來源只有15只母雞下的雞蛋。
讀書的路走不通,王躍勝只能去做煤礦工人,但煤礦的工作太苦,王躍勝堅持不了。1982年,他湊了200塊錢做水泥預制構件,到1985年又開始偷著賣油料,到1992年允許私人經營加油站的政策出臺時,王躍勝的油庫已經有800噸的儲量,到了1997年,他名下已經擁有12家加油站。富起來之后,王躍勝并不滿足,他認為未來的發(fā)展離不開技術人才,于是坐上火車,奔著中關村來了。
迎接王躍勝的中關村是名副其實的村子,絕大多數都是平房,因為要鋪設管道,馬路還被掏個稀爛。一邊是蕭條景象給富翁帶來的落差,一邊是北大等名校對落榜生帶來的刺激,王躍勝在復雜的情緒中圍著中關村轉了幾天,終于在一家名為羅格因的網吧(顯然是"Log in”的諧音)看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景象:一屋子大學生。他意識到,除了大學,網吧也可以網羅人才。
98年的情人節(jié),王躍勝的網吧在北大南門開業(yè)了,和高材生們喜歡用英文諧音取名不同,王躍勝的要求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會讀會寫,筆畫加起來不超過十畫,最終,他給網吧起名"飛宇”。25臺奔騰166電腦,加上一間128平米的屋子,花了王躍勝80萬。
起初,會上網的人并不多,王躍勝就專門雇人來做免費指導,看大家覺得費用貴,他就把凌晨的時間調為10元/小時,其余時間20元/小時,甚至,還一度打出過早上7點到9點免費的告示。在這個做了16年生意的人面前,北大學生們丟盔卸甲,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生活費,因為他們真的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飛宇。
距離第一家店開業(yè)短短8個月后,王躍勝在旁邊的房子又開出第二家店,之后是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所有的店面打通,招牌也統(tǒng)一都叫"飛宇”,最夸張的時候,這里有1800臺電腦,比北大全校的電腦還多,每天,有超過1.6萬人在這里上網,每臺機器幾乎都是晝夜不停地運轉。
2000年,飛宇開到第六家店的時候,最新版的北京城區(qū)圖上出現了"飛宇網吧一條街”的名字,有山西老鄉(xiāng)來找王躍勝,不需要打電話,只需一張地圖就能找到他。又過了一年,整條街上有十八家飛宇網吧。
從1998到2001,三年十八家網吧,平均每兩個月,飛宇就開一家新店。在差不多同樣的時刻,曾強的實華開也開了十五家門店,只不過實華開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的多個地點,不像飛宇十八家開在一處這般氣派。
4
實華開和飛宇的野蠻生長,幾乎與中國互聯(lián)網萌芽期的發(fā)展同步。在1996年實華開第一家門店開業(yè)時,馬云的中國黃頁剛剛完成與杭州電信的合并,馬化騰還在尋呼機軟件公司做開發(fā)部主管,李彥宏遠在華爾街,劉強東在人大開餐館,哪怕是張朝陽,也只不過是剛剛注冊了愛特信公司,一切都似乎是靜悄悄的。
但是在2001年,當王躍勝憑借整條街的網吧每日純利潤上萬的時候,阿里巴巴已完成2500萬美元融資,QQ有3000萬用戶,百度上線了,京東商城的雛形在全國開了十多家分公司,搜狐已經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用戶從哪里來,用戶從網吧來。1997年時,中國網民數量是62萬,只有2.45%的城市家庭擁有電腦,而到2001年,網民數量是3370萬,在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擁有電腦的情況下,是網吧,給了中國互聯(lián)網第一把燃料。
其實在這個時候,曾強和王躍勝也仍然在互聯(lián)網的中心。曾強開網吧的目的是做網絡電話的生意,雖然推廣不順,但他已經快速轉向電子商務,創(chuàng)立了"龍脈商網”,試圖連接全球華人企業(yè)和產品,他還從當時中國最大的電商網站8848挖來了大名鼎鼎的毛一丁,并接受了來自匯豐的500萬美元投資。正如前文所說,他好像是更有可能成為馬云的那個人。
至于王躍勝,他借助網吧招攬人才的計劃也順利達成。他成立網絡培訓學校,同時也做網吧加盟和網吧管理系統(tǒng)的軟件開發(fā),甚至還生產了飛宇牌網吧專用電腦,許多北大清華的畢業(yè)生成為了王躍勝的員工。他也從一個水泥預制構件的加工者,逐步進入中關村拿下三個樓面,完成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大躍進。
只不過,通常我們回顧歷史,往往不會太計較一個人得到了什么,相反,我們更愿意關注他在那個時地下錯過了什么。以王躍勝為例,作為網吧老板,他無疑是成功的,可即便是擁有中關村整條街的網吧,他的生意也仍然是大行業(yè)中的一塊小碎片,相比于誕生在他同時代的阿里、騰訊、百度、搜狐,他得到的太少,錯過的,又實在太多了。
5
從某個特定的時間節(jié)點看過去,命運這把飽蘸染料的刷子,似乎填平了農民王躍勝與天之驕子曾強之間的差距。一個從海外歸來,一個從農村進京,但在歷史的那個瞬間,他們都在最富有人群的榜單里,也都早早駐扎在未來迸發(fā)無限可能的中關村,甚至,他們一度做著相同的生意,而且都心照不宣地醉翁之意不在酒。
可是,盡管都不以開網吧為直接目的,曾強的思路卻比王躍勝清晰許多。他有推廣網絡電話這樣一個明確的目標,后期轉向電子商務,也是在引領時代潮流——成敗或許要看運勢,但曾強幾乎每一步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是王躍勝難以具備的能力,他苦心招攬的人才,也不會幫他做出類似的選擇。
于王躍勝而言,他開網吧的目的是為了籠絡人才,可是人才并不能像成品油一樣鎖在油罐里,把人才用在何處,王躍勝考慮得并不清楚。所以我們看到,當曾強在不同行業(yè)中變換角色時,王躍勝始終還在圍繞著網吧做文章,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王躍勝堅持認為網站是一種擺設,是毫無前途的生意。
也正是出于這樣的意識差別,曾強與王躍勝之間的交集,就只有同時開網吧這么一瞬。
分野在世紀交割的時候出現。2001年4月,北大對校園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整頓,飛宇網吧被迫搬家,地圖上的"飛宇網吧一條街”正式消失了。不過,這并不影響王躍勝的生意,搬進北大資源東樓的飛宇,仍然是附近最炙手可熱的網吧,而且擁有了眾多加盟店。同年,坊間則開始流傳關于曾強的另一個消息:據說,他的實華開要收購網易。后來丁磊辟謠,這則傳聞灰飛煙滅,但顯然,王躍勝還是那個王躍勝,曾強已經不是那個曾強了。
在一年之后的2002年8月,曾強宣布,實華開全面停止網吧業(yè)務,原因是,B2B業(yè)務有百億規(guī)模,網吧收入,不及其中的1%。此后多年,曾強一直在互聯(lián)網圈殺進殺出,雖然沒有成為馬云,但也算多有斬獲,他最近一次出現在媒體上,是作為鑫根投資的創(chuàng)始合伙人——他們是樂視網的第二大股東。
而翻看飛宇集團的簡介,他們至今還在為曾被2300多家媒體報道而自豪著,最引以為傲的支柱業(yè)務,仍然是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