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第三批第一書記月底前駐村

2017-12-25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要將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導入所在村;此前已選派兩批623人

        北京市區持續選派第一書記,確保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低收入村全覆蓋。第三批駐村第一書記本月底前入駐。

        北京市村第一書記工作會日前舉行,會議總結交流全市第一批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動員部署第三批第一書記選派工作,首批駐村書記兩年令76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得到轉化提升。

        仍有數百個村待幫扶

        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北京農村基層黨組織總體上堅強有戰斗力,但也存在問題,有的村黨組織軟弱渙散,雖經多次整頓仍難擺脫落后狀態,全市還有212個市級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有的村黨組織負責人素質不高,全市村黨組織成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占44.2%;黨員隊伍老化,農村黨員中60歲及以上的占45.4%,等等。

        據介紹,全市仍有234個低收入村和117個發展落后村;農村人居環境與中央要求的“干凈、整潔、有序”目標相比還有差距等。這位負責人表示,做好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同時,做好第一書記駐村幫扶也是進一步轉變干部作風,在農村基層一線培養鍛煉干部的有效途徑。

        要求多渠道帶領村民增收

        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要求,第一書記要更加突出政治功能,建強基層組織。2018年,全市將開展村居同步換屆。第一書記要幫助所在村黨組織做好提前謀劃,摸清村情民意,儲備后備人選,排查矛盾糾紛,為村“兩委”換屆選舉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突出精準幫扶、促進增收致富是第一書記的重要使命。會議要求,第一書記要將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導入所在村,特別是一些偏遠的山區村,要打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態牌”,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在為民辦事服務方面,會議要求第一書記突出方式創新,確保群眾意愿在第一時間掌握,群眾訴求在第一時間回應,群眾困難在第一時間解決。

        今年,北京市級層面從留存的補交黨費中劃撥8000余萬元,用于支持保障第一書記開展工作。同時,會議還要求各涉農區、各鄉鎮也要拿出真金白銀,進一步加大對第一書記的支持力度,強化對第一書記的支持保障。

        已提升76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2015年以來,北京市分兩批選派了623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干部到發展落后村、軟弱渙散村和低收入村擔任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任期兩年,第一批407名駐村第一書記任期已經結束。北京市日前舉行的工作會上的統計材料顯示,這批第一書記在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幫扶、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

        如,76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得到了轉化提升;協調資金9.8億元,引進開發項目245個;幫助實施險村搬遷14個村、3352戶,新建改建民居3922戶,維修道路、硬化路面2529.5公里等;實施疏解整治項目407項,解決歷史遺留問題483個。

        與此同時,各派出單位調研指導結對幫扶村2061次,走訪慰問村民2.4萬戶,提供和協調經費支持1.3億元。

     ■ 人物

        密云西莊戶村 書記剛上任村民就上門

        西莊戶村是密云水庫移民村,也是全區有名的“上訪村”。

        兩年前,第一書記亓建強一上任,就有三五成群的村民天天來村委會,有的要錢要物,有的要求解決矛盾和糾紛……不馬上解決,就堵門不讓辦公、不讓吃飯、不讓回家。

        在區委組織部和鎮黨委的幫助指導下,亓建強真誠熱心地做好群眾工作,靈活果斷地處置問題、化解矛盾。2015年底的一天,天非常冷,亓建強在區政府大門口勸說上訪村民5個多小時,讓不少村民很感動:“我們到區紀委反映村干部的事,讓您跟著一起受凍,真是過意不去。”2016年5月初,50多位村民到區政府上訪,亓建強現場勸導,8個小時沒喝一口水、吃一口飯。

        經過反復耐心調解,三個較大規模的上訪群體,現在已經解散;個別纏訪村民,通過協調民政部門和鎮黨委妥善處理后,全部穩定下來。目前村內上訪事態基本得到平息,沒再出現群體上訪事件。

        延慶石峽村 光伏設備進村給村集體增收

        歸國博士常昊,是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第一書記。

        石峽村地處山間,四面被長城環繞,村民人均年收入一萬元,脫貧增收是首要難題。

        為幫村民增收,常昊請出自己的派出單位京能集團做“后援團”,在村委會屋頂上安裝了一個5.4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它能直接把光照轉化成電能,既解決了村委會用電,余電還能上網銷售,一年收益近7000元。常昊還將在村里兩條觀光長廊頂部安裝光伏,預計上網銷售一年產生的收益大約為10萬元。設備使用壽命25年,可以給村集體帶來一筆穩定的收入。

        常昊還把書上美國農村種有機菜的經驗搬進了村。在20厘米深、1米見方的種植箱中,鋪上科學配比的土壤,以網格作為隔斷,每個網格種上白菜、胡蘿卜、番茄、洋蔥等家常菜,這叫做“一米生態菜園”。成本小、維護量小,收成卻是同等空間傳統菜園的5倍。常昊列好尺寸、選好材料,去建材市場尋找專業師傅做好種植箱。研究土壤成分,他找來原料自己動手配。為了湊夠土壤成分中的有機質,甚至找養羊的村民拉來一車羊糞,從沒干過農活的他和村民們一起配好了一拖拉機的有機質土壤。將種植箱和有機質土壤挨家挨戶送給村民時,大伙對這個博士書記豎起了大拇指。

        懷柔廟上村 “我們舍不得讓他走”

        今年11月,一封村民聯名挽留信送到了懷柔區九渡河鎮廟上村第一書記張家余的面前。

        廟上村位于半山腰,僅有160多口人,“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太落后了”。從市金融局來村不久,天冷結冰了,村民吃水問題橫在張家余面前。第二年,他幾經奔走,籌資20余萬元為村里修了水壩,村民來當小工,既解決了冬天吃水問題,也給村民帶來收入。

        今年,張家余再次籌款60萬元,為村里重新修建了馬路。他還聯系企業收購村民滯銷的紅果,給村民帶來了8萬元的收入。

        兩年轉瞬即逝,村民王桂民送來集體簽名的挽留信:“第一書記為我們村做了這么多實事好事,我們舍不得他走。”

        “無論我是去是留,這都將激勵我更加奮進。”張家余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