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家族的商業王國究竟多有錢
解凍利比亞政府資產無疑是有利于戰后重建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卡扎菲家族的巨額財富也因世界各國的凍結措施而漸漸浮出水面。
四十多年來,“家族統治”使利比亞大量財富成了卡扎菲及其子女們的私產。卡扎菲七子一女分別掌管利比亞的石油、天然氣、電訊、基建、酒店和傳媒等行業,而利比亞公共國家財政和卡扎菲的私人財產常常不加區分,這使卡扎菲家族得以長期把持著利比亞的社會經濟命脈。這些身居要職的子女們“以國為家”,他們利用國有資源大肆斂財,將這個家族的商業王國提升到富可敵國的水平。
1
七子一女掌控國家經濟命脈
卡扎菲共有七子一女,其中長子穆罕默德為其前妻法蒂赫所生,其余的為現任妻子薩菲亞所生。卡扎菲家族的子女都身居要職,掌控著國家經濟命脈部門。一份秘密外交電文顯示,卡扎菲的七子一女分別掌管了利比亞的石油、天然氣、電訊、基建、酒店和傳媒等行業,具有典型“家族統治”的特征。多年來,正是家族統治使得卡扎菲對內對外一直都能很強勢。但如今,也正是家族統治引起了利比亞民眾的不滿,也成為了很多高官倒戈的重要動力之一。
三子薩阿迪在利比亞西部建立了一個自由貿易區,負責國家一些資源的出口貿易。工作之外,薩阿迪是個“足球狂”,曾效力于佩魯賈等多支意大利甲級球隊。如今,薩阿迪擔任利比亞足球協會主席,其名下還擁有阿聯酋大球會阿爾阿赫利俱樂部的大部分股權。此外,他還活躍于房地產和旅游業,在倫敦擁有一座價值 1095萬英鎊的超級豪宅。
四子穆塔西姆畢業于的黎波里法塔赫醫學院,后來在埃及軍事學院接受過訓練,其后任職利比亞國家安全顧問。有資料披露他在2008年公開要求國家石油公司主席出資12億美元為自己建立一支私人軍隊。此外,美國外交電文還顯示,可口可樂2005年在利比亞設廠,穆塔西姆為爭奪工廠的控制權,與異母大哥穆罕默德同室操戈,導致汽水廠停產3個月。
五子漢尼巴爾以脾氣暴躁著稱,并有不少不良記錄。他曾開著“保時捷”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超速行駛、亂闖紅燈。在商業上,他在利比亞擔任國家海運總公司第一顧問,該公司負責利比亞的石油出口業務。
六子哈米斯是卡扎菲的兒子中軍權最大的一位,曾經在俄羅斯接受過軍事訓練,是利比亞軍隊中最精銳的陸軍第32旅指揮官,該旅也被稱為“哈米斯旅”。在商業上,他主要掌控一些國家軍工單位和企業。
七子賽義夫·阿拉伯將大量時間和金錢花在各種聚會上。
卡扎菲唯一的女兒阿伊莎則是一家慈善組織的主管。她主要幫其父管理酒店業,旅館投資主要在亞洲和歐洲。此外,她也涉足能源及建設領域。作為一名律師,她因曾加入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的辯護律師團而名噪一時。
2
海外流動資產
約有320億美元
外界都知道卡扎菲及其家族在利比亞的巨大權勢,而掌握了國家命脈部門的卡扎菲子女們自然會利用手中權利大肆斂財,但只有當利比亞戰爭爆發后,世界各國開始采取行動凍結卡扎菲家族的資產時,龐大的家族財富才漸漸浮出水面。
英國《衛報》指出,撇除卡扎菲家族的私人資產,利比亞在全球投資達618億英鎊。其中大部分投資均由2006年成立的利比亞投資局(LIA)負責,該局以出售石油為主,擁有約700億美元資產,其中美國凍結的300億美元中就有部分資產屬于利比亞中央銀行和利比亞投資局,而利比亞投資局則直接受到卡扎菲的控制。利比亞投資局的投資遍布世界各地,范圍極其廣泛:包括媒體業、銀行業、電影業、足球俱樂部、汽車業、移動通信業甚至是航空工業。
3
巨額財產已轉移到海外賬戶
中東政治問題專家尼布洛克教授說:“很難準確界定卡扎菲家族到底有多少錢,他們用不同的渠道來將大量財富轉移到海外的賬戶。”他認為,卡扎菲家族的絕大部分財產分散在阿聯酋和其他海灣國家,以及東南亞諸多國家的銀行賬戶中,而不是在像英國這樣透明度較高的國家。英國《衛報》指出,如果將利比亞的財政支出和其石油、天然氣收益相比較,會發現數十、上百億差額。而卡扎菲隱匿的巨額財產,就連對卡扎菲忠心耿耿的利比亞中央銀行行長卡達拉也無權過問。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卡扎菲建立了一個巨大的金融帝國,而他的兒子們正在爭奪財產。至于無法獲得卡扎菲財產的具體數據的原因,該報稱,在利比亞公共國家財政和卡扎菲的私人財產常常不加區分。
事實上,卡扎菲在財產安置方面早有準備。《金融時報》稱,為防止資產遭受歐美國家的制裁,卡扎菲還擁有巨額黃金儲備作為重要資本,而這些黃金就藏在利比亞境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由卡扎菲控制的利比亞央行擁有143.8噸黃金,價值超過65億美元,并且真實數量可能更多。此外,據相關情報人員反映,卡扎菲在隱匿資金方面很有經驗,國際社會往往無法分辨哪些是利比亞政府的資金,哪些是卡扎菲家族的資金。
英國倫敦一家股票公司總裁向《星期日泰晤士報》透露,有金融界人士更發現,來自北非和中東地區的資金在過去一個月突然飆升,這也許是因為卡達菲資產正在迅速向海外轉移。英媒所曝光出來的這種消息,或許只是卡扎菲家族巨額財產轉移的冰山之一角。
4
以“國有化”名義與民爭利
利比亞是非洲第三大產油國。卡扎菲家族巨額財富的原始積累主要還是來自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根據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僅在2010年,利比亞的石油交易帶來了450億美元的收入。當年日產油量260萬桶,占全球石油日產量的2%。而2009年,利比亞日產石油160萬桶,石油收益達到350億美元。
卡扎菲家族除了通過“家族統治”出售資源而獲取巨額收益外,還對本國民眾進行財產“國有化”。據班加西當地居民反映,長期以來,卡扎菲家族壓榨民眾財產,利比亞人都只能做小買賣,不敢做大生意。一旦卡扎菲家族發現有民眾開公司,把生意做大了,他們就會以“為了利比亞的利益”為由,強行把公司國有化,最終落入卡扎菲家族的口袋。(鄧鑫)
深度分析
貧富懸殊是動蕩根源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卡扎菲過分迷信自己的威權,其家族幾乎壟斷了各種資源,這種家族式統治背離了當初信誓旦旦的民主政治誓言。在卡扎菲統治的42年來,利比亞民眾并沒有從本國豐富的石油資源中獲益,反而自身財富遭到官僚權貴的掠奪,最終導致民不聊生。貧富差距的極度分化是導致這個國家陷入動蕩的根源。
此外,長期以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加劇了社會動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利比亞失業率高達30%。利比亞全國人口約為650萬人,其中,15至35歲青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9%。一大部分年輕人終日無所事事。
卡扎菲的倒臺幾成定局,戰后重建是成為如今亟待解決的問題。英國《經濟學人》認為,由于利比亞民族相對同一,不存在宗派分歧的問題,這是利比亞重建的有利條件之一。但戰后利比亞可能面臨治安環境差的問題,復仇暗殺、部落沖突和大規模掠奪可能隨時發生。伊拉克薩達姆·侯賽因和阿富汗塔利班的倒臺表明,暫時的權力真空會導致長期的社會動蕩并破壞一個正常運作國家的形成。
西方媒體認為,對利比亞人來說,要想讓戰后的利比亞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必須避免伊拉克式的混亂以及新統治者之間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