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奇幻電影《雨果》將于五月在內地上映!”3日,影迷們雀躍地分享這一新發布的影訊。作為斬獲今年5項奧斯卡大獎的影片,《雨果》將成為4月上映的《泰坦尼克號》之后,又一個與國產影片爭奪觀眾的“重磅炸彈”。
2012年2月,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達成諒解備忘錄,中國在原本每年引進20部美國電影的基礎上,增加14部IMAX或3D電影;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這意味著好萊塢電影將更多地走近中國觀眾。此外,它也將對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沖擊。
如今,每個月平均有兩三部國際大片在國內影院上映。對此,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等電影人態度樂觀,認為進口大片的增加勢必促進中國電影品質整體提升。
從4月的票房排名看,國產影片在大片的“夾縫”中生存難度進一步增加。與《泰坦尼克號》《超級戰艦》《靈魂戰車2》等大片同步上映的有《春嬌與志明》《繡花鞋》等華語影片。與《泰坦尼克號》首映6天在中國市場吸金4.5億元相比,國產片望塵莫及。
“中國的電影院和電影市場發展速度非常快,簡直超乎想象。”4月23日率隊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著名導演卡梅隆說,2010年他來中國時,僅有600塊3D熒幕,而現在已經有2800塊熒幕在放《泰坦尼克號》3D版。4月24日在京召開的“國際著名電影企業高峰論壇”上,包括好萊塢主流片商在內的國際電影企業的高管紛紛表達了對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視與信心。
面對“虎視眈眈”的外來者,中國電影人如何應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進口影片配額增加將對國內電影市場提高質量、整合資源起到積極作用。
一些實力雄厚的公司紛紛主動走出去,采用合拍的方式吸引全球電影人才,廣泛集納最先進的電影技術。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表示,“前幾年中國電影對西方電影公司來說沒有魅力,現在不一樣了,在中國電影和海外主流電影公司的談判當中,我們不再是弱勢資本。只要項目好,中國電影不缺資金。”
充分汲取“中國元素、好萊塢技術、國際化表達”的合拍片占有多方優勢,因此特別受到中外片商的青睞。《變形金剛》《X戰警》系列電影制片人湯姆·德桑托表示,他目前籌劃的中美合拍片《封神天下》,就是以中國的封神榜故事為題材,運用好萊塢的技術進行包裝,在全產業鏈上實現合作。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表示:“中國不僅有電影市場,還應有強大的電影制作能力。合拍片應該吸引全球電影人才,廣泛采用最發達電影技術,但不光只是吸引美國技術人員。電影從拿到劇本到最后發行,大概有330多個工種。哪怕是化妝、焰火、燈光的環節,我們都愿意跟世界各國合作,吸引各國藝術家、技術人員、營銷發行人員來和我們共同發展。中國電影未來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進口大片配額增加,對于促進電影市場向“精細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只要國產影片貼近群眾和市場的需要,一樣能夠擊敗進口片,像《失戀33天》,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上海聯合院線副總吳鶴滬說。
進口配額提高后,一些有特色的電影企業轉向了中小成本電影,細分市場,以各自的優勢殺出一片新天地。如2011年《孤島驚魂》《夢游3D》等驚悚題材電影,一舉成為票房黑馬,使得內地的“驚悚題材”也成為一個熱門題材。
即將上映的《畫皮2》四大投資方之一麒麟影業宣傳總監麻朝俊說,公司在制作電影特效上具有優勢,因此將專注于對東方神話傳說的挖掘,尋找世界性的電影元素、電影語言以此構建自己的電影作品,希望造出一個新的電影類型“東方新魔幻”。
一些人擔心好萊塢電影的沖擊會使我國電影喪失自身的文化特色。對此,北京電影家協會主席張和平認為,每年34部進口大片的壓力下,以往粗制濫造的電影產品的生存空間會很小,好的國產電影市場化的能力會不斷增強,對提高影片質量,整合資源將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說:“如何提高電影產品質量,使中國電影更加優秀,成為擺在當今中國電影企業領導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于丹說,好萊塢電影增加并不會沖擊中國的文化特色,而是恰恰相反。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才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現,也只有在不斷的開放、交流和文化碰撞中,才可以喚起真正的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