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日)重陽節,20余位京劇老藝術家再聚長安大戲院,進行名為“霜葉紅于二月花——時光雕刻瑰寶”的京劇老藝術家演唱會。這個已經舉 辦了10年的演唱會如今已經成為長安大戲院的一項經典節目。它從一個側面體現出重張20年來,長安大戲院在對傳統藝術的發展和保護中所走的一條道路。
作為一家老戲園子,如何在當下的戲曲市場環境中生存,是憑借“老字號”的招牌抱殘守缺,還是借助品牌尋找新機?在大力發展文創行業的當下,長安大戲院的這20年,值得人們深思。
場務員點醒藝術家 新鳳霞傳道酬知音
當年重張時,曾有戲迷望著熟悉的“長安大戲院”牌匾,卻豪華嶄新的戲臺發出了“這還是老長安嗎?”的疑問,但是老長安究竟什么樣?重張前,長安大戲院經理趙洪濤曾借請吳祖光先生為劇院開臺新戲《白蛇傳奇》題寫戲名之機,虛心向吳祖光、新鳳霞夫婦求教。
“首先行市不能低,”新鳳霞說,“一個戲院有一個戲院的行市。我的《劉巧兒》是在天橋演的,戲演得好,行市越來越高,就被西珠市口的民主劇 場請去了。長安戲院知道了,正好有個演員請假,就讓我去救急。結果,我連升三級占住了長安。但是我始終知道長安不是誰都能去的。長安的觀眾厲害,就是場務 員都有很高的素質。有一天我演出,觀眾掌聲不斷。我很是得意。演出后有位場務員大姐跟我說,‘新老板您辛苦啦!’我一聽她話里有話,就向她征求意見,她告 訴我,您的疙瘩腔確實好,但是越好越不能多給,一多就貧了,藝盡人緣散……這句話讓我恍然大悟且受益終身。對‘長安’自然敬畏三分。”
天天有戲暖人氣 層層出新育名角
重張后,為了暖場,長安首先推出了駐場大戲《白蛇傳奇》《梅花香韻》《鑄劍情仇記》和《碧波金鱗》等,保證了天天有戲,唱暖了場子,更聚集 了人氣。接著與全國優秀京劇演員研究生班聯袂推出了“研究生班演出專場”,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生代名角爭相演出他們在研究生班期間潛心學習的傳統劇目。一時 間,長安連演連滿,而且大多數觀眾不看什么戲,只點演員的名字,只要是他們心儀的名角就會毫不吝惜手中的鈔票,以至于一票難求。從此長安成為全國許多新生 代名角發跡的寶地。
為發掘更多名角,長安開始主動出擊,每年“五四”青年節精選30歲以下的青年演員,特別是尚未引起關注的新苗舉辦專場。有些地方青年演員更因在長安演出而在當地嶄露頭角,很快成為當家主演。
救冷門文武并重 會賓朋酒香巷深
20年來,長安大戲院不僅舉辦了譚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以及王少樓、孟小冬等藝術大師的紀念活動,更給予式微的言(菊朋)派、奚(嘯 伯)派、黃(桂秋)派、徐(碧云)派、麒(周信芳)派藝術傳人以及男旦演員、武戲演員以特別的關照。除了每年春節的吉慶大戲外,清明、六一、七夕、中秋、 重陽等,這里都會推出節令大戲,伴隨戲迷找尋傳統年節記憶。
此外,最讓戲迷票友感到貼心的是每月兩次的星期日早場“走進長安京劇之門”票友聯誼會。來自全國各地的戲迷票友不遠千里來此一顯身手,以償 夙愿。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雖然沒有任何宣傳,僅靠票友奔走相告,便形成了前年冬天一夜大風雪后茫茫百里長街上難見人影,唯有長安大戲院前人頭攢動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