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大連金州區“四個并舉”探索生態漁業新路

2009-09-24  來源:人民網
[字體: ]
  大連市金州區立足保護近海資源,改變“靠海養人”轉為“靠人養海”,走出“四個并舉”發展生態漁業新路。

  限制捕撈業與保護開發資源并舉。按照國家對捕撈業零增長的產業政策,嚴格控制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積極宣傳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從2002年至今,全區已拆解轉產漁船126艘,總功率3615千瓦,相對降低了捕撈強度,使捕撈漁船的結構逐步趨于合理。與此同時,為了改善近岸漁場環境,增加經濟品種的資源量。從2006年開始,投資500余萬元,在大魏家螞蟻島附近海域投放沉船36條、人工構件礁2000余個、石料40000立方米,建起4000畝人工魚礁區。目前,魚礁區功能效應已經顯現,不僅為海洋生物營造出良好的氣息場所,增加了近岸漁業資源,而且吸引更多的資金發展休閑漁業。在此基礎上,從2006年開始投資1000余萬元,在渤海灣金州區域分別投放日本對蝦苗5.6億尾、三疣梭子蟹4000萬尾,投入產出比達1:8徹底扭轉了近岸漁場捕撈虧損的不利局面。

  利用近海與優化養殖并舉。在養殖生產中重點發展淺海底播增養殖業,經過近幾年的不斷努力,全區現有底播魁蚶、毛蚶養殖面積已分別達到6萬畝和4.5萬畝,海參養殖面積達到10.6萬畝,2008年海參產量達到3000噸。同時,雜色蛤養殖面積擴大到10萬畝,2007年以來累計投苗面積達到5萬畝,投苗量超過2500余噸,苗種投資額近5000萬元,使全區50%以上的灘涂實現了由管理放牧型向增殖精養型的方式轉變。另外,陸域設施發展迅速,全區已有育苗室218家,育苗總水體達75萬立方米。2008年該區被遼寧省列為全省首批漁業標準化示范(縣)區,并有14家漁業養殖和育苗企業被評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

  精深加工與創名牌產品并舉。2007年以來,全區累計投資2億元,新建水產加工廠12座,改擴建加工廠20座,主要從事海參、魚類、藻類和貝類精深加工。這些項目呈現投資多、規模大、無污染、建設標準高的特點,不僅解決了5000余名勞動力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而且探索出“兩頭在外”的水產品精深加工模式,結束了“一把刀一把鹽”傳統作坊式加工的歷史。目前,全區水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63家。其中,年產量3000噸以上,產值在4000萬元以上出口創匯企業有30余家;通過HACCP或ISO質量體系認證有20余家,并有5家獲得國家、省、市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標。

  加強安全管理與科技服務并舉。近兩年,全區通過強化漁業生產源頭管理,規范漁業企業依法生產行為,已新申報無公害水產品產地9家,申報無公害產品6家,產地復查換證企業23家。截至目前,通過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的企業有40家;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的企業有11家。2008年以來,全區已抽檢源頭水產品樣本473個,合格率達到99%。對查出的沒有建立生產、用藥記錄或記錄不規范及使用庫存違禁藥物的企業,已責令限期整改。與此同時,該區還通過開展“百、千、萬”科技服務活動,重點推廣54個漁業新品種新技術,培育了170個健康養殖示范戶,輻射帶動1700戶養殖漁民發展養殖水面12600畝,使全區“池塘編織布造礁海參養殖技術”、“鏡鯉魚養殖技術等”推廣面積達到1.8萬畝,有力地促進了生態漁業的發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