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學者急呼對長江水生生物及其生態系統的保護

2011-03-03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2月27日晚11時,一份題為《關于保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及其生態環境的公開信》發到記者的郵箱。發信者是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

  在這封長達萬言并附有大量圖表的公開信中,范曉以“中國公民、地質與環境學者、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的名義,吁請所有關心地球環境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人都來支持和參與長江水生生物及其生態系統的保護,并吁請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進行公眾聽證和行政復議。

  “我準備把公開信放到主要網站上,并通過電子郵件廣泛傳送。”范曉告訴記者,長江魚類面臨的絕境,是長江環境惡化的最后警報,這個警報比大熊貓、藏羚羊等物種曾經面臨的絕境更加令人擔憂。

  “當長江水域物種滅絕的多米諾骨牌紛紛倒下的時候,作為其中一張牌的人類,也絕不會幸免!”他說。

  據了解,對該保護區調整的問題,最近一段時間,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多家民間環保組織也多次上書國家環境保護部等部門,要求就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召開聽證會。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自然保護區頻繁進行調整或被非法侵占,部分物種的棲息地受到威脅,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然保護區發展面臨的壓力不斷加大。

  生存繁衍的最后場所

  “長江水系有魚類約370種,其中上游江段約有260多種,這些魚類絕大多數為我國所獨有的、適應于長江自然水體生態條件的特有物種。”范曉說。

  長江是中國和亞洲的第一大河,是僅次于非洲尼羅河、南美洲亞馬遜河的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面積的近五分之一,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

  范曉在公開信中認為,這樣一條大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及其水生生態系統的依存地,它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維護,對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范曉介紹,上世紀開工建設的葛洲壩和三峽工程,阻斷了長江大多數魚類的洄游通道,淹沒了大量的魚類產卵場,并極大地改變了長江魚類的棲息環境。

  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發現,僅三峽工程就將使長江上游約2/5特有魚類的棲息地面積縮小約1/4。由于水庫內流速顯著減緩,泥沙大量沉積,河床結構、水深、水溫及餌料生物組成均發生大的變化,使原來在該江段棲息的部分魚類無法適應,當它們不得不遷徙時,又會受到已被大大壓縮的生境容量的限制,從而導致生物種群的衰減。

  “國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水壩是近百年來造成全球9000種淡水魚類近1/5遭受滅絕、受威脅或瀕危的主要原因。”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賈敬德研究員此前也指出,我國在長江干流上修建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后,對多種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魚類的資源造成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江海洄游的我國特產珍稀魚類中華鱘,更是造成滅頂之災。”

  范曉介紹,據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設定,瀕危物種數量的下降速度是每l0年減少20%,而長江中華鱘親魚數量正在以每l0年下降50%的速度減少,中華鱘已是極危物種了。

  “雖然近年來已放流數百萬尾的中華鱘魚種,但還未看到其效果,長江中華鱘的數量仍在急劇下降。”范曉說,人工放流的數量再多,也不能代替魚類在河流中的自然繁殖。靠人工繁殖和人工放流搶救瀕危物種的效果是極其有限的。目前人工養殖的子一代中華鱘的性腺仍未有成熟的跡象,而只有人工繁殖出子二代才標志搶救瀕危物種成功。因此,在長江干流修建大壩對魚類資源的破壞是難以逆轉的。

  對于長江魚類的保護問題,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馬毅也曾指出,長江久負盛名的“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魚、鳙魚)因三峽大壩建成蓄水,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

  監測顯示,2004年~2006年的平均魚苗發生量與2003年蓄水前相比,驟減了90%。“由此可以看出,長江水生生物鏈中各個物種的資源狀況已經全面衰退,表明整個長江水域的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發展趨勢令人擔憂。”馬毅指出,長江各類水利工程建設在帶來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效應,造成水生生物棲息地被大量侵占、洄游通道被切斷,產卵場被淹沒或破壞,水生生物資源衰退速度加快,種質退化、基因異變,資源總量銳減,這種破壞是毀滅和不可逆的,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正在逐步消失。

  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調查報告,目前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水域已知有189種魚類。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魚類有3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1996)保護名錄的魚類有3種,列入CITES(1997)(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公約)附錄Ⅱ的魚類有2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98)的魚類有9種,列入云貴川渝4省(市)地方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的魚類有15種。

  國際動物學會秘書長、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中國項目主任解焱指出,“小南海的范圍是我國特有魚類最為豐富的地區,同時也是我們國家現在受威脅物種種類最多的區域。”

  據范曉介紹,為了保護好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生物資源和生境,減輕因三峽工程建設帶來的不利影響,1997年,四川省在長江上游干流的四川合江至雷波段,建立了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然而,隨著金沙江干流梯級電站群的上馬,金沙江下游向家壩、溪洛渡兩個大型電站又侵占了這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與緩沖區,迫使保護區在2005年由原來的合江—雷波段向下遷移調整至重慶三峽庫區庫尾至至宜賓向家壩壩下的江段,并增加了赤水河干流以及岷江干流的宜賓至月波江段作為補充,保護區更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范曉說,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就明確指出:“調整方案按國務院的審批意見執行。在規劃修編與建設中應明確調整后的保護區內不得再進行水利水電開發活動。”

  范曉說,保護區所在的重慶三峽庫區庫尾至宜賓的這一江段,目前已是長江上游干流唯一的自然江段,也是長江上游干流能夠維系眾多魚類種群及其生境的僅存江段。而且,在金沙江的宜賓至虎跳峽的自然江段正在變成梯級水庫群的形勢下、在長江上游的各個支流(僅赤水河除外)都在實施全江全流域梯級水電開發的形勢下,這一江段,也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種群賴以生存繁衍的最后場所。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