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京10年建成200余公里防沙障 沙塵天逐年減少

2011-09-04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8月下旬的一天,記者在北京延慶縣張山營鎮、沈家營鎮、舊縣鎮等地看到,藍天白云之下,崇山峻嶺披著綠裝,楊樹、榆樹、刺槐郁郁蔥蔥,野鴨嬉戲濕地,群鳥歡鳴林間,游客信步山野……這里是北京抵御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沙塵的第一道防線,過去大都是荒山禿嶺,現在已造好面積相當于1600個足球場大小的樹林,成為北京“后花園”。

  過去十年,北京從房山十渡到平谷金海湖,建成綿延200多公里的防沙綠色屏障。目前全市山區林木綠化率達到71.35%,森林覆蓋率達到50.97%,山區空氣負氧離子濃度較綠色屏障建設前增加1倍,沙塵天氣從本世紀初的每年十幾次減少到3至6次。

  這是北京實施綠色北京戰略、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北京市能源與經濟運行調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英建表示,北京奧運會留下綠色發展珍貴遺產,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北京市民對建設宜居家園滿懷新期待,面對首都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創新驅動要求不斷強化,亟須緊跟綠色低碳發展世界新潮流。北京市制定發布《“綠色北京”行動計劃(2010-2012年)》,建設綠色生產體系等三大體系,實施清潔能源利用等九大工程,完善組織領導機制等十項機制,以“3910工程”全力實施綠色北京戰略。

  全力打造綠色生產體系

  今年1月,首鋼董事長朱繼民接過“功勛首鋼”紀念牌,曾經的北京市工業支柱首鋼石景山主廠區熄滅了鋼花濃煙,取而代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十一五”期間,北京累計推動180多家“三高”企業退出,產業結構調整對全市節能工作貢獻率達80%左右。

  努力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鞏固提升服務主導型產業格局,增強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打造“北京服務”和“北京創造”品牌,北京致力建設國家創新中心。以創新創業為靈魂的中關村正引領北京綠色發展之路。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介紹,2010年中關村示范區增加值2644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3.5%,但中關村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僅為全市平均水平五分之一,長期保持低能耗運行,支撐了全市順利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在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涌現出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生產”樣板企業。京東方總裁陳炎順介紹,京東方北京8.5代線主體廠房屋頂全面鋪設太陽能電池板,工廠內部采用全球最先進的空調系統及余熱回收系統,每年至少節約電量3870萬千瓦時,節省天然氣63萬立方米,以再生水替代自來水利用率達85%以上,每年可節約自來水1100萬噸。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伯旭介紹,開發區每公頃已出讓土地平均投資密度達1181萬美元、創造稅收1063萬元人民幣,每百億GDP創造稅收28.9億元,萬元GDP能耗僅0.14噸標準煤,發展效益、質量居全國開發區最高水平之列,能耗、污染居全國開發區最低水平之列,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典型園區。

  綠色生產使北京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北京在“十一五”期間創造了三個第一:以年均4.7%的能耗增長支撐了年均11.4%的經濟增長,萬元GDP能耗降至0.582噸標準煤,絕對值全國最低;累計下降26.59%,降幅全國第一;成為唯一一個連續5年完成年度節能目標的省級地區。嚴重缺水的北京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十一五”萬元GDP水耗降至29.4立方米,累計下降40.46%。

  積極創建綠色消費體系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北京立足首都特大型消費城市特點,積極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引領消費新時尚。

  住在石景山區的李女士說:“今年漲了停車費,我盡量坐地鐵進城,開車時間減少一半以上,出行‘低碳’多了。”北京正優化城市交通網絡,擴大綠色出行。上半年實施28項綜合“治堵”措施,加快建設8條在建軌道交通線路,開通快速路公交專用道,有效實施差別化停車收費措施,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40.9%。

  北京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建設生態居所。“十一五”完成3000多萬平方米既有建筑和40家政府機構節能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間,北京力爭綠色建筑規模達到3500萬平方米,完成2000家公共機構系統化節能改造,最大限度節能、節水、節地、節材。

  北京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管理,在100個單位開展了垃圾“零廢棄”管理試點建設,實施600個垃圾分類試點社區建設;2010年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41%,比2005年提高21個百分點。這是北京積極培育引導綠色生活方式的努力之一。

  今年7月,延慶縣被命名為全國首批“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延慶作為北京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和新能源示范區,建設陽光浴室、沼氣發電等一批示范項目,為農村居民生活提供現代化的綠色能源、清潔能源。北京將加快打造延慶這樣的綠色城市發展典范,推進2個試點區縣、3個試點鎮、50家試點企業作為綠色區域試點。房山區、門頭溝區近年關停全部小煤窯、小礦山,礦區群眾從挖煤變種樹,兩個區的生態環境日漸改善。

  踐行綠色辦公,引領綠色商務,鼓勵綠色消費,打造“綠色酒店”,建設“綠色學校”,創建“綠色家庭”……“綠色北京”深入人心,綠色低碳逐步融入市民生活。

  加快完善綠色環境體系

  2010年1月,大興區啟動南海子公園濕地修復工程,僅用8個月就建成3700畝生態景觀區,徹底改變了當地臟亂差的現狀;公園規劃面積7.86平方公里,相當于三個頤和園大,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北京最大濕地公園。

  讓森林進城,讓公園下鄉。“十一五”期末,北京市公園數量從“十五”末的190個增加到339個。建立三級城市森林公園體系,城市中心區已建成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為重點的一批城市休閑森林公園;城鄉接合部目前共建設海子公園等郊野公園48個;郊區新城建設大興等新城濱河森林公園11個。

  讓“城市青山環抱、市區綠地環繞、郊區綠海田園”。現在北京已基本形成城市、平原、山區三道生態屏障,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53%,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5平方米,生態環境質量指數達到良好級別。

  讓河流風貌再現,使“水秀而可近,岸綠且可親”。全市水環境質量穩定提升,境內3條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國家考核要求。永定河2010年建成“四湖一線”,重現長河觀柳、盧溝曉月美景。

  讓天空更藍,空氣更清潔,城市更清新。2010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至11.51萬噸,“十一五”期間累計下降39.73%,超過國家下達任務指標19.33個百分點,減幅居全國首位;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削減至9.2萬噸,“十一五”期間累計削減20.67%,超出國家下達任務指標5.97個百分點,減幅居全國第二。2010年全市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比例達78.4%(286天),創下連續12年改善以來的最高水平。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蔣力歌表示,“十二五”北京將繼續著力打造天更藍、山更青的綠色環境體系,打造具有良好生態環境、優美景觀環境、優質人居環境的宜居城市,把北京建設成為既服務于當代市民、又服務于子孫后代的宜居家園。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