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高歌猛進的可再生能源投資是否會戛然而止?
這個問題尖銳地擺在不少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投資人士的面前。
9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對于部分可再生新能源的發展提法有了新的含義。
他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推廣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因地制宜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
根據了解,上述提法除了水電、核電的提法與“十二五”規劃一致,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提法有了變化。
今年兩會期間通過的國家十二五規劃,對于風電、太陽能的提法是“加強并網配套工程建設,有效發展風電。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促進分布式能源系統的推廣應用”。
記者獲悉,目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上報的有關風電、太陽能等規劃的數字,仍是日本地震后新調高的目標,并未進行修改。
可再生新能源戰略謀變
目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已經將上述十二五能源相關的規劃方案,上報給決策層,等待審批。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總的規劃目標來看,風電、太陽能大發展的局面仍未改變。”
不過,提法的不同,意味著規劃可能會強化新的內容,比如發電量。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過去的規劃都是強調裝機,但是這些裝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像風電上網的僅有70%左右,閑置的裝機量沒有任何意義。
“現在強調因地制宜,其實是要更好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能發電運用,但不一定要求上網。能就地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十二五’在更大的程度上,需要制定出用電的消費量數字,而不是空虛的裝機數字。”他說。
根據能源局公布的數字,2010年風電新增并網裝機1399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3107萬千瓦,裝機規模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
但是考慮到累計全部風電裝機有4100萬千瓦,按照2010年平均發電小時2000計算,年可發電820億度,但是電監會統計,2010年全國風電發電為481億度。按此看,風電有效利用僅在60%左右。
同樣2010年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40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70萬千瓦,按照太陽能發電小時1300計算,可發電9億度,實際電監會統計,2010年太陽能發電7216萬度,太陽能裝機可利用的比率不到1/10。
“因地制宜”代替“積極發展”
據了解,盡管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上報的十二五能源規劃,其風電、太陽能等目標仍是3月份之后討論上調的目標,并未再上調,不過新的內容更加具體,即以更多地發展分布式發電和海上風電,代替了過去較多強調集中式發展電站的原則。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告訴記者,下一步風電發展與過去有些不同,分別是2個“2條腿走路”,即分布式和集中式開發并重,海上和陸上并重。這樣的好處是,分散式開發,能解決長距離輸送電力的問題。“可以就地消化,甚至都可以不上網,但風電得到了合理的有效運用。”
但是他透露,目前8大千萬級風電基地難以做到這一點。比如西北的千萬千瓦風電基地,即使上網,電價也在1元/度以上,西北地區高耗能行業,比如電解鋁等需要用電,但是這個電價用不起。電解鋁行業一般要用火電,火電上網電價僅僅三四毛錢一度。
“所以集中開發的風電必須遠距離輸送,需要上網,但是上網需要電網部門來投資,‘十二五’可以消化1億度風電,但是目前很多暫時用不上。”孟憲淦說。
同樣,太陽能電站的規劃也出現類似情況。
北京太陽能研究所的趙玉文教授則告訴記者,目前太陽能光伏的開發,如果按照因地制宜來看,是提高了利用率,但是與前幾年跨越式發展來看,顯得似乎有點緩慢。但是這個情況終將改變,原因是核電和水電的開發在國際上已經在走下坡路。“所以中國太陽能、風能的開發,在解決運用問題后,仍會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