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霧重慶”、“雨桂林”,這些稱謂聽上去雖有些老舊,但它傳達出的桂林多雨水這一事實至今沒有改變。桂林漓江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毫米,是全國著名的多雨區之一。數據顯示,近30年間,其降雨量變化仍不是很大。
然而,以山水聞名于世的桂林,近年卻在經受著缺水、干涸的危機,也加入到我國龐大的“喊渴”城市隊伍中。
漓江之渴引發了其是否會斷流的焦慮,也引出它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的曠日持久的論爭。近日,《法制日報》記者獲知桂林漓江研究會漓江之友的調查結果顯示,漓江水源林的林種正從涵養水分高的闊葉林悄然變臉至涵養水分不及其十分之一的竹林,綠色之下隱藏著危機。
竹林擴種快速增長
這樣的水源林,漓江怎么解“渴”?近日,桂林漓江研究會漓江之友負責人廖井丹教授憂心忡忡地說。
森林是水的源泉。一個毋庸贅述原因的共識是:漓江要想緩解干渴,第一步是要保護好水源林。廖井丹的擔憂恰恰在這看上去很美的一片綠色之下:水源林林種正發生變化。而這個問題似乎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按照《桂林市漓江水源林管理辦法》,漓江水源林是指:漓江源頭貓兒山、青獅潭、海洋山三個自然保護區和漓江干流及其支流積雨面積內的水源涵養林。
公開信息顯示,青獅潭、海洋山兩個水源林區,是靈川縣竹、木、柴、炭及其他林副土特產品的生產地,實際上是水源防護林兼用材林區,難以全部封禁。村民“靠山吃山”使森林資源不斷減少。而在漓江主源的貓兒山水源林保護區內及周圍,集體林的林分質量在下降,毛竹林不斷“挺進”,闊葉林面積不斷減少。
漓江之友最新的調查發現,近年來,青獅潭水源林區的林種變化較為突出,竹林的擴種極為迅速。
而近年的冰雪災害也為毛竹擴種提供了契機。據廖井丹介紹,很多樹木因南方冰雪災害凍死后,一些地方政府便鼓勵農民把原來的樹砍掉,大量地種竹子。農民也樂此不疲。因為種竹子來錢快、價格高,一棵竹子就能賣出十幾、二十來元。相比之下,闊葉林不僅成材慢,每年每畝補助僅有3元,后來也才升到5元,平均一棵樹不到一塊錢。
森林生態功能削弱
比起多年前曾被媒體曝光的砍伐水源林的野蠻之舉,林種的替換似乎悄無聲息,而且“看上去很美”。
“滿眼綠很漂亮,森林覆蓋率不斷上升,農民也致富了,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地方的政績觀。但實際上,綠色之下掩藏著危機。”廖井丹說。
根據廣西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資料顯示,不同樹種所構成的水源林,涵養水分的能力差異極大。如果是比較完好的生態系統,闊葉林一公頃可以涵養的水分大約為9023立方米,杉木林為5884立方米。如果是馬尾松林,這個數字大約是2526立方米。
對竹林涵養水分的能力,林業專家的估算是“還不及馬尾松林的一半,最多為闊葉林的1/10”。
為何差別如此之大?記者被告知,竹子樹冠涵蓋范圍小、樹干光滑、樹根淺,這決定了它的涵養水的能力很差。再加上農民要竹林快點長成賣個好價錢,不斷地施肥除草,所以竹林下面也不可能形成較好的土壤保護層。而有關方面的觀測資料顯示,每公頃森林地面的凋落物層,能吸收11噸到33噸水。
與竹林快速增長形成對照的是匯入漓江的眾多河流水流量的明顯減少。在青獅潭,過去種竹子都是放竹排通過水道運出來,竹筏可一直放到桂林。現在都是把竹子運到公路旁靠車來拉。“因為山區里的河流已經干枯到沒辦法放竹排了。”廖井丹說。
有專家直言:“森林涵養水源,對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平衡作用。像現在這樣急功近利地大量種竹子,實際上削弱了森林的生態功能。”
“水源林不能只看森林覆蓋率。這個數字有時掩蓋了很多問題。”廖井丹強調。
防止劣種驅逐良種
《法制日報》記者被告知,當地農民生活貧困是竹林面積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采訪中,記者也的確再次聽到“讓水源林區居民在保護水源林中受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熟悉的呼聲。
如何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有人擔心,隨著集體林權改革的全面推進,農民經營林地的自主性提高,進行低產林改造,種竹子、果樹等經濟林的積極性也將大大增加。“林子分到農民手里,種什么不種什么農民說了算。農民難免要以賺錢快的經濟林替換生態林。”一位保護界人士說。
記者就此問題專門咨詢過政府有關部門的權威人士,得到的回答是:“這種擔心是不了解情況。種什么不種什么,是按森林規劃來的。”
但有專家認為,就漓江水源林保護來說,眼下最急迫的或許應該是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并嚴格實施好水源林的保護管理規劃,包括限定闊葉林的最低保有量、擴大保護區面積等。相關方面也應注意引導農民科學進行殘次林、低產林改造,防止在水涵養能力上出現劣種驅逐良種的現象。當然,讓周邊農民在解決生計問題上有“造血”功能,而非僅僅依靠“補血”,也是政府長久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