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遼代“首鋼”在京郊延慶重見天日[圖]

2011-11-26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本市首次發掘遼代冶鐵遺址 出土國內惟一完整煉鐵爐    

    

    昨天(24日),在位于延慶縣大莊科鄉水泉溝村的水泉溝冶鐵遺址發掘現場,考古工作者使用三維激光儀對遺址進行尺寸測量。

    昨日(24日),延慶縣大莊科鄉水泉溝村外的一片半月形黃土坡上,4座殘破不全的遼代煉鐵爐高低不一地矗立著。這是本市首次發掘遼代冶鐵遺址,其中編碼為3號的爐窯是目前國內出土惟一完整的古代煉鐵爐。

    經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專家劉乃濤初步推斷,這是一處遼官方“兵工廠”,其在當時的地位類似于今天的首鋼。除了已發掘的150平方米“工作區”,附近還有一片二三千平方米的“生活區”尚未進行考古勘探。

    結構類似五十年代煉鐵爐

    2005年,如今的遺址還是一片果園。當時,村民建房時發現異常并報告給延慶縣文化管理委員會,隨后北京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單位對遺址開展田野調查和實驗室分析工作,認定該遺址是燕山地區規模較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遼代冶鐵遺址。今年10月28日,發掘工程正式展開。

    昨天上午,市文研所工作人員郭京寧圍著3號窯爐,現場演示了一遍古代煉鐵過程。“現存煉鐵爐開口高于地面4米左右,原物應該有五六米高,工人就是站在高處往爐內扔原料。爐身有明顯的鼓風口,4名工人會站在這里用鼓風機往爐子里加氧,加劇燃燒。鐵水從爐身下方流出。”他說,“這種設計結構已類似上世紀五十年代首鋼所用煉鐵爐,可見當時的工藝已經非常嫻熟。”

    站在遺址爐內,測繪員張金寶正在固定三維激光掃描儀。他向記者展示了一些測繪內容:爐門位于下部,拱形,鼓風口正對爐門。爐前工作面供冶鐵操作和臨時存放生鐵產品,爐后殘存有一不規則工作面,較為平坦。爐壁內側用較為整齊的石塊砌成,十分平整,外側用石塊圍砌。爐底部用經過細加工的耐火土填實。“尤其是3號爐窯本結構完整,為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冶鐵高爐的爐型結構演變提供了珍貴資料。”

    “這些信息都要錄入電腦,經過細致處理后,可以虛擬再現一座遼代完好煉鐵爐,重造‘遼鋼’。”張金寶說,“整個數字修復工作最快一周可以完成。”

    穿越明清兩代未受破壞

    隨著遺址重現,一批冶煉原料、燃料、耐火材料及大量爐渣等遺物出土。經過碳14測定,除了近現代的遺跡外,其余大部分年代屬遼代,具體應在公元10世紀。明清兩朝的遺存幾乎沒有發現。“主要是因為這里地處十三陵附近,明清兩代禁止大規模的生產活動,遺址好像從遼代,直接‘跨入’了現代。”劉乃濤說。

    另外,如果蹲下仔細觀察煉鐵爐最內層,可以發現一些玻璃態的爐渣、礦石鑲嵌物。“從這些凝固的爐渣,可以判斷當時鐵水的流動狀態,初步推斷該爐可以較好地實現渣鐵分離。這不是普通民窯能達到的技術。”劉乃濤說。

    周邊疑為古代兵工廠

    在冶鐵遺址東部,懷九河環繞而過,北側二三千平方米范圍內,地表散見大量瓦片、瓷片、陶片。“初步判斷,這個區域是‘遼鋼’同時期的相關鑄造、鍛造作坊或居住遺址。周圍數平方公里范圍內經調查還分布有多處鐵礦點和古代采礦的鐵石坑,生活及冶鐵取水都很方便,證明當時選址煉鐵頗費心思。”劉乃濤說,“由于臨近遼宋交界,而且煉鐵規模較大,因此這里應是一處兵工廠。兵器制造完成后,可能就是通過懷九河運輸出去。遺憾的是,目前尚未出土完整兵器類文物。”

    除了通過考古,還原這處遺址原貌,專家還將通過分析周邊地形地貌特征等,再現“遼鋼”關系網。“這處遺址也可能是冶鐵技術自中原地區向邊遠地區傳播的證據之一。遼滅國以后建立的西遼國,是中國古代生鐵技術向西方傳播的重要力量之一。所以關于水泉溝冶鐵遺址的綜合研究將深化冶鐵技術交流與傳播的研究。”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專家陳建立說,“今后,通過現場遺址保護、數字復原等手段,‘遼鋼’將作為一處新遺址單位對公眾開放。”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