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號、句號、分號、引號、冒號,如今這些廣泛應用的標點符號的“起源錄”昨日(8日)在北京新文化運動館亮相。這是由胡適起草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原件首次公開展示。
這份議案起草于1919年前后,當時胡適、錢玄同、周作人等教授極不愿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么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于是,他們聯名提出了這份《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希望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
隨后,北洋政府教育部頒發了第53號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至此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因此,這份議案其實是現代標點符號的‘起源錄’。”紀念館專家介紹,“這份由胡適執筆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最早呼吁國人大量使用標點符號。”
另外,入藏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的“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也首次亮相。信札內容涉及1920年《新青年》同人分裂等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除了這些“壓箱寶”展示,北京新文化運動館為了紀念胡適誕辰120周年,特別聯合臺北胡適紀念館舉辦此次《胡適文物圖片展》,通過“早年求學”、“文學革命”、“學界領袖”、“北大校長”、“晚年身影”、“親情 友情”等7個部分,131件和胡適有關的文物,以及97幅歷史圖片,再現了這位文化名人的一生。
據悉,該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