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世紀60年代的前門樓(CFP供圖)
2012年的前門大街 我爺爺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從河北進的北京。他從到北京那天起,住的地方就沒離開過天橋。1962年我就出生在那里。那個年代的前門和據說是最能代表前門特色風貌的二三十年代的前門比起來,變化還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說有些地方完全沒有改變。我學會走路之后,大人們帶我上街,我一問去哪兒玩,大人們就跟我說:去大前門。但實際上,他們帶我只是到西草市那里扯兩尺布,或者到正明齋去稱斤桃酥,再不就是到鮮魚口那里的天興居喝碗炒肝。我還沒看到前門樓子呢就又被拉著胳膊開始往家走了。我不樂意,哭著說,我還沒到前門呢。大人哄我說:怎么沒到,這里就是,你看看你看看,這兒全都叫前門。 在老北京人的概念里,出了天橋就是奔前門了。 前門是北京城的象征。前門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既是北京城中的一個具體的建筑物,同時也是一個輪廓從模糊到逐漸清晰起來的區域范圍。 如果從麗正門算起來,前門出現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了。 古人以南為陽,以南為正,中國人對正南中間的這個位置一直是十分看重的。 歷史上,北京城各個城門的名字曾幾經變動,而在民間,老百姓對一些城門一直有自己的叫法。如把崇文門叫成哈德門,把朝陽門叫做齊化門,將阜成門叫做平則門。正陽門則被叫做前門。齊化門和平則門是因為以前那里就叫過這個名字,老百姓叫習慣了不愿意改口罷了,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思。崇文門被叫成哈德門據說是因為那里有一座哈德王府。而前門這個名字則純粹是出自老百姓的意會言傳。 正陽門的北面,是壁壘森嚴的皇城和宮城,是金碧輝煌的王府,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它的南面,是北京城的門戶地帶,擁有最大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正陽門也是皇帝日常進出皇宮的唯一通道。老百姓把正陽門叫做前門,既是對其實際功能的真實描述,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敬慕之意。 我第一次進前門樓子的時候,還是被爸爸、媽媽抱著過去的,不記得有什么感覺,但當大了一點,自己能走路時被大人帶著從前門樓子的門洞里穿過去的時候,我總是感到特別的恐懼。在我的印象里,那個門洞子特別高,洞子里的風特別大,三伏天進去的時候,身上的汗“唰”的一下子就沒了。冬天往里面走更是覺得恐怖,覺得好像一松開大人的手,我的小身子馬上就會被里面的風刮跑了。其實一出那門洞就知道,外面一點風都沒有,但那里面就是不一樣。每次一過了箭樓的門洞,我都會死活拉著大人的手不再接著去鉆正陽門的那個門洞了,正陽門的門洞里面的風比箭樓的風更大。我一直到挺大的時候了,想到要過那個門洞,渾身上下還是覺得很不舒服。 這可能就是做老百姓的和做皇上的差別所在。 后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墻和城門都不存在了,哈德門、齊化門、平則門這些名字也就不再叫了,正陽門和城門上的這三個字雖然還在,但除了說到歷史事件的時候會讓人們想起它,而在日常生活中,前門這個名字則從民間到官方完全取代了它的存在。 在2004年出版的《北京市崇文區志》上有這樣的記載: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26日,革命志士吳樾于前門火車站刺殺出洋考察的清廷大臣載澤等人。吳當場身亡。 同年,德國商人開辦電燈公司,并于前門火車站安裝電燈,為境內供電照明之始。 前門火車站就是正陽門火車站。 “1900年,京津鐵路線修到了正陽門東側,建正陽門火車站(東站)。” 前門東站也稱京奉火車站,是京奉鐵路(北京至遼寧沈陽)的起始站。與前門東站對應,在正陽門箭樓西側的前門西站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的,當時是北京至漢口的起始站。民國四年(1915年),京張鐵路(北京到張家口)從西直門到前門東站段通車,這樣,前門地區便成為連接東北、江南和西北的鐵路交通樞紐。兩個火車站對前門地區的繁榮昌盛,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正陽門向前門的演變中,有兩件史實是需要引起特別關注的。 一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美、俄、日等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在天壇里面架起大炮,轟炸前門箭樓和城樓,前門箭樓上部幾乎被完全燒毀。三年后,袁世凱奉旨重修,于1906年將箭樓修復。再一件事發生在1915年,當時的民國政府為改善內外城間的交通狀況,將正陽門與箭樓之間的甕城拆除,中間修建公路,使正陽門和箭樓分割成了兩個完全獨立的建筑。 這樣,正陽門實際上已經從前門的概念中分離了出去,人們說到前門時所指的那個建筑物就是箭樓。 二十幾年前,你要指著正陽門箭樓問那些老北京人,那是什么地方?他們就會一點不打磕巴地告訴你:那是前門樓子。 歷史把眾多的發展機遇給予了前門。 早在元代,隨著大都城商業的發達和貿易交往的頻繁,大都城南城墻外,尤其是麗正門和順承門(宣武門)外的關廂,居民稠密,市井繁華。又因為這一帶靠近金中都舊城,當初中都舊城中未能遷入大都新城的居民,逐漸向大都城南門外移居,使得麗正門一帶成為新的商業區和居民區。 明初,明王朝為了恢復市場,繁榮經濟,在正陽門外建房招商。“正陽門前搭蓋棚房,居之為肆”(《日下舊聞考》)。北京有一條通惠河,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一段,這段河也被稱作大通河。元朝時期,大通河對北京所起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到明朝時由于河道的變化,進京的碼頭遷到了北京城東南方的大通橋下。建于明正統三年(1438年)的大通橋,被皇家確定為京杭大運河漕運船只的終點站,船只來往繁盛一時。北京的商業中心也隨之由什剎海、積水潭那里,轉移到了正陽門一帶。 公元1644年5月,清軍入關占領北京。清政府實行旗、漢分城居住的制度,內城房屋一律讓給旗人居住,將原內城居民趕到外城居住。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清朝初年即有“京師內城永行禁止開設戲館”之制。許多漢民經營的店鋪也被趕到前門外一帶落戶。 乾隆六十年刊行的《都門竹枝詞》里這樣描寫前門盛況:“晴云旭日擁城邊,對面交言聽不真。誰向正陽門上坐,數清來去幾多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將原國民黨時期劃分的20個區進行了規整,按數字編號,分別為第一區至第十六區。1952年9月,北京市再次進行區劃調整,將第六區更名為前門區。 這是前門正式作為地區名稱第一次出現在北京的歷史中。 2006年底,崇文區政府啟動了對前門地區的改造工程。2008年5月,作為前門地區標志性街道的前門大街基本修復完成。 2008年8月7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天,前門大街舉行了隆重的開街儀式。當天就有5萬多游人擁進了前門。 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接力、馬拉松比賽等多項活動都曾穿越過前門大街。 20世紀初,美國駐華公使保羅·S·芮恩施在他的《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中寫道:“內城中央的城門(前門)仍舊保持著原來的樣子。穿過這座城門或站在城門下面的時候,人們就會產生一種難忘的印象,感到這個獨一無二的首都所特有的了不起的威嚴和高貴。” 生于北京長于北京的詩人西川這樣記錄他和前門的情緣:“我騎在我的戰馬上,也就是我那破舊的二八鳳凰牌自行車上,每過正陽門,我的目光便會在那高大灰暗的建筑上停留片刻。那是畫冊中的前門、歌曲中的前門、煙卷包裝紙上的前門……” 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前門都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