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前門全聚德烤鴨店的百年老墻前,兩位游客展示自己剛剛蓋章的“通關文牒”。
昨天,第二屆前門歷史文化節正式開幕。活動現場,有不少市民手持一份花花綠綠的小冊子,按圖索驥,挨家挨戶地進各家老字號店鋪,只為蓋一枚紀念章。要知道,這個持“通關文牒”尋寶的活動,是本屆文化節上的重頭戲。有很多較真兒的市民把這趟前門之旅當成了任務,從中了解到京城老字號的歷史文化和滄桑變遷。
上午10點多,位于前門大街南口、北口和大江胡同西口的幾處“通關文牒”兌換處就擠滿了人。剛剛高中畢業的北京姑娘陳婉怡和伙伴也在其中。“我們剛剛在盛錫福買了兩頂帽子,是店員告訴我們可以來換文牒的。”小陳驚喜地發現,“文牒”和上海世博會上的“世博護照”十分類似,可以用來為自己的老字號之旅留個紀念。于是,在加蓋了開篇第一個章“前門歷史文化節”紀念章以后,她開始了自己的“尋寶之旅”。
全聚德是第一個目標。看著店門口人頭攢動的景象,陳婉怡驚訝于老字號的魅力:“這么早,怎么就得等位了啊?”趁著店員為她加蓋紀念印章的工夫,她又趕忙詢問:“鎮店之寶在哪兒啊?”別看從小生長在北京,陳婉怡卻并不知道,大廳東頭的那堵老墻就是這家老店的鎮店之寶。走到老墻跟前,仔細看看墻面上雕刻的“全聚德”匾額,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姑娘們尋寶的興致也漸漸高漲起來。
下一個目標是老字號“一條龍”。“哎,‘一條龍’是不是賣麻將牌的?”忽然聽到旁邊一位游客打趣地發問,姑娘們也愣住了。進了店門,一眼就看到鎮店之寶“龍凳”被高高架起來;又讀了旁邊的文字說明,明白了這家店的歷史和典故,姑娘們又算是補了一堂民俗課。
這一路走下來,陳婉怡沒少遇到熱衷“尋寶”的游客。在大北照相館,市民任女士看到了一臺上世紀20年代出產于美國的老式轉機:“這種機器我們非常熟悉,年輕的時候開大會,千人大合影,都是用這種機器從左轉到右,把人全拍下來。”不過仔細問了店員她才知道,這臺老式轉機是上世紀80年代之前,專門用來給國家重要會議拍照的,可要比她以前見過的家伙珍貴多了。
隔壁的王麻子剪刀店里,老北京單先生非常感慨。他舉著手里的“通關文牒”說,前幾年聽說王麻子剪刀廠破產了,他曾唏噓不已。這次來之前,聽說前門又有了王麻子,異常驚喜。“我上網查才知道,2007年把產權等問題理清了以后,王麻子又重回市場了。”單先生說:“‘南有張小泉,北有王麻子’,老字號的牌子不能輕易丟啊。”
前門大街在經過600年歷史中最大的修繕之后,3年來已使35家老字號回歸落戶,入駐鮮魚口街的店鋪,更是全部都屬老字號。在昨天的文化節開幕式上,全聚德、都一處、便宜坊等14家店被授予“誠信經營示范店”,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則被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授予稱號,成為全國第一條“中華老字號商業街”。